《前赤壁賦》通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赤壁賦名家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nèi)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總之,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賦》。
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guān)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guān)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lián)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guān)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yōu)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壑“泛舟”二字,寫水兼寫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nèi)心寫照。扣著“七月既望”再寫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邊舉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jīng)·陳風》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shù)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而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jīng)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yīng)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輔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xué)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質(zhì)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xiàn)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xiàn)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后,掉轉(zhuǎn)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后以第5段作結(jié)。第5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客解決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yīng);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結(jié)束了,一篇《前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jīng)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guān)于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后,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yōu)美筆調(diào)所表現(xiàn)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為游記文,固然要描寫山川風物之美,《前赤壁賦》也確乎使我們從它所刻畫的自然景色中獲得了藝術(shù)享受;但是,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山川風物本身,那意義與價值畢竟還是有限的,而《前赤壁賦》則正是通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我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走出監(jiān)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并且那么坦蕩、曠達,具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同時,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特定環(huán)境、條件,而把理論的反復(fù)申述跟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抽象的觀點具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并把讀者帶進一種頗有幾分迷幻色彩的藝術(shù)境界。這,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
還應(yīng)該看到,《前赤壁賦》是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游記。賦在漢代主要以鋪張渲染為能事,排列許多怪異生僻的詞匯,宏篇巨制,繁縟富麗,叫做大賦。后來出現(xiàn)一些抒情詠物的小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了大賦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駢文的影響,講究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飭,叫做駢賦。從唐代開始,科舉考試中寫賦,按照詩歌聲律,不但嚴格要求對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韻,規(guī)定平仄要配合、音調(diào)要諧和,叫做律賦。宋代的散文大家歐陽修、蘇軾等人寫賦,有意打破這種聲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樣富于伸縮性,能夠自由揮寫,叫做文賦!肚俺啾谫x》就是宋代文賦的一篇優(yōu)秀代表作品。我們稍不注意,還以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實它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而主客對話的方式,又是來自漢代的大賦。不過,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正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藝術(shù)風格;其中造語而多有變化,用典而不拘故實,寫景而富于想像,抒情而兼用夸飾,又可以看出蘇軾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義的色調(diào)。
【赤壁賦名家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背影》全文賞析及名家點評09-24
“前赤壁賦”賞析08-14
赤壁賦原文及賞析11-23
春江花月夜名家賞析11-02
赤壁賦原文、注釋及賞析11-19
前赤壁賦賞析(15篇)09-28
前赤壁賦賞析15篇09-27
前赤壁賦賞析18篇09-27
前赤壁賦原文及賞析08-18
“前赤壁賦”賞析4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