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論語有感1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鬃釉诮虒У茏拥臅r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么是“仁”。或許后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后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xù)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沖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閱讀了一個學期的《論語》這部書后,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墩撜Z》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xiàn)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xiàn)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tǒng)“禮治”為“德治”,他并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鬃右浴傲x”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鐘,就連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人們修養(yǎng)是如此的重要。修養(yǎng)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實。
讀論語有感2
泱泱古國,孕育了五千年唯我無雙的華夏文明。而孝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最具獨特標識的一脈,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道德追求。時代是倉促的,并且在迅速地向前推進,弘揚孝道,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當代發(fā)展進程的一個重要課題。
早在《論語》中,孔子便提出了許多關于孝道的名句: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遵從父志,以父親的道德品行來引導自己,即使在父親去世后也不改“父之道”,這便是“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高壽,自己長大了高興,另一方面又以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由此可見,孝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恪守于心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fā)自內心深處愛的情感表達,實現(xiàn)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人民和諧。因此,孝是道德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在當代,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背井離鄉(xiāng),只!翱粘怖先恕豹毦釉谪毟F落后的農(nóng)村,那日日夜夜的思念、期盼,都化作無奈的嘆息和渾濁的眼淚,沉重地在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這是否該喚醒我們內心深埋已久的孝道,常回家看看?
如今,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相承接,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弘揚孝文化,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讓孝文化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讀論語有感3
論語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jīng)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里行間中透露著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于道德經(jīng)所需的文學素養(yǎng)論語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較于老子的“個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于嚴酷,墨家過于功利,道家過于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奔;“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贝藶榭鬃又⒌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此為孔子之交友觀。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贝藶榭鬃又松^。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睅子诘,謂圣人。
讀論語有感4
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講道義,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敬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怨而友其人"對呀!人沒有了道義,還會有朋友嗎?孔子最看中精神價值。他說:"見利思義"把"義"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把對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他以救世為己任,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人能弘道",為了行道,他堅韌不拔。"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不惜"殺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講道義還要講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仁".他對"仁"的解釋是"愛人",這是"仁"的重要內涵之一.他認為一個人的愛心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年少時在家中救應該愛父母兄弟;長大了進入社會要愛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則是愛廣大人民"泛愛眾,博施于民而能濟".
<<論語>>一本教會我做人的書,它將伴隨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讀論語有感5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毙碌.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讀論語有感6
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好的書籍,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論,被他的弟子寫了下來,里面有很多有著大道理的'名句,我給大家講一講吧。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告訴我們,學習后溫習、珍惜友誼、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氣,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說明君子講道義而小人只顧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告訴我們要好學。
這本書對我們幫助很大,幾乎每一句都有用處。我在每一天的放學后總要把今天語數(shù)英科的學習內容、課堂筆記都看一遍,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時在玩的時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會推給別人,而我則因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倍约合朕k法做出來。有時我不小心做錯事了,別人批評我,我不會去頂嘴,因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一本很有用的書,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變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還能讓我們有一個好成績,我們值得讀。
讀論語有感7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這一段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人要學會輕身外之物,才能強心靈之輕而永得愉悅,終生無悔,于政于事業(yè)是一種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對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稱之為“鄙夫”,即被鄙視之人,小人也。這樣的'人是不是“可與事君也與哉”,可以重用呢?最后的結論是不可能應重用。
這種“鄙夫”對得到利益或權利非?粗,怕失去;對未得到的利益或權利,怕得不到。在這種心態(tài)下,“鄙夫”“無所不至”,就會不擇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計地維護既得的。在這種“不擇手段”與“千方百計”中,其圍繞的中心是“自己”,并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說這樣的人能夠“與事君也與哉”?能夠于政于事業(yè)有莫大的幫助嗎?當然是不可能!氨煞颉弊鍪,即使有利于政于事業(yè),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決不會無故耗費心血地去換來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無所得。
當然,同這樣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幾個心眼,要謹慎。我們雖不應存害他之心,去阻擋他,但也得防范一下這種“鄙夫”的“無所不至”。也許你的見解不同于他,他就會與你不利。
如今社會,這樣的人更是比皆是,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于藝術界也在有這樣的人出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問題成為“鄙夫”,嗚呼!
讀論語有感8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fā)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墒,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fā)現(xiàn)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fā)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jīng)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9
孔子主要是主張的就是“仁”即“仁者,愛人”。而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我認為首先需要的具備的就是“仁,愛”之心?鬃酉壬粌H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則中寫道: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chuàng)新了,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罢d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單單是要為人謙遜更要樂教、善教,以仁愛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理解的應該是做一個仁愛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實例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yǎng)仁德做一個仁愛之人是很重要的。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xù)不斷的深讀《論語》,領悟精髓,學習孔子先生的為人之道,用運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十篇】是我們學校發(fā)給我們五、六年級的書,里面內容豐富,我很喜歡,一有時間我就會拿來讀讀,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處講學,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卻被一個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擋住了去路?鬃酉铝塑,微笑著說:“你怎么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小孩子抬起頭來,鎮(zhèn)定地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決定考考他,就問道:“什么水中沒有魚?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時候白天短?什么樹不長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螢火,枯木!闭f完,小孩又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鬃佑终f:“我車中有棋,要不咱們賭一盤吧。”小孩馬上拒絕了,說:“天子好賭,就無心治理國家;農(nóng)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的'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讀書;小孩好賭,就會挨揍。賭一博原來時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么?”孔子一聽,頓時由贊賞變成了敬佩,于是拜他為師。這個7歲的孩子就是項橐,從此,這個7歲的孩子名聲揚,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贊。
我從這個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時候的故事,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暮x。
讀論語有感11
《論語》故事------《范式守信》講的是:東漢時的一對朋友張劭和范式畢業(yè)后要分別,張劭很傷心,范式就安慰他說兩年后去看他。兩年后,范式真的從千里之外去看張劭了。
讀著這個故事,我仿佛看到范式風塵仆仆、滿身疲倦的樣子,我也仿佛看到張劭見到好朋友滿臉喜悅的樣子……我覺得范式真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對自己的承諾記得那么清楚,而且他還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它。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故事: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媽媽要帶她去伯伯家,宋慶齡突然想起她的.同學小珍要到她家學疊花籃,于是她說不能失信,要留在家里等小珍。還有一次,宋慶齡奶奶與一所學校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天下起來大雨,同學們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但宋慶齡奶奶依然冒雨趕到了學校。這些誠實守信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與他人交往,說話一定要講信用。講信用,別人才會相信自己,自己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講信用,會讓朋友快樂,自己也會很快樂。
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遵守諾言就像保衛(wèi)你的榮譽一樣”我們從小就要向這些誠實守信的人學習,像愛護自己的榮譽一樣遵守諾言,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讀論語有感12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仿佛帶我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來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隨著我手中閱讀頁數(shù)的增加,如夢驚醒,《論語》帶我走進精神的家園。
我們的班主任方老師在四年級時就讓全班同學背誦《論語》;初次背誦,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隨著深入地背誦,我漸漸地讀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內心甚為歡喜。經(jīng)過兩年來的背誦,日積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華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撲來,我沉浸在書香之中。
《論語》是一面文化明鏡,我從中覓到了學習的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笔且覀兂3亓晫W過的知識,才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句話激勵著我,有時間就去復習學過的知識,有時我還會去找老師和同學做更深的了解和鞏固,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找到內心的充實……
《論語》教會了我一套處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求于別人去做。因為每個人的喜愛不一樣,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他會對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強迫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別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當我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后,我沒有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學的關系也越不越親密。
《論語》帶給我一種美好的生活態(tài)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比绻腥瞬涣私饽,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誤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計較與其生氣呢?生活中,難免會被人誤解的時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讓他自己去理解,讓時間告訴他一切。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使我學到了行為禮儀,懂得了人生哲理。通過誦讀經(jīng)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風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綻放。
夏色斑斕,經(jīng)典讓書香更濃。一部《論語》,一種人生,我陶醉其中;《論語》文化榜樣的力量,幫助我們指點迷津;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著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讀論語有感13
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么都沒有學到。但是現(xiàn)在翻閱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并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讀論語有感14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在中華幾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為治國圭臬。
《為政篇》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領先。
《八佾篇》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順理念極大豐富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內涵。
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讀論語有感15
在七年級的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論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論語》中所講述的學習之道,現(xiàn)在我給大家講講我的體會:我認為:真正的成功學習之道=勤奮+虛心求教+理解發(fā)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句至理名言,他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這句話中的道理的深刻……人們在贊美其寫作手法時,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們的心中了。
這句話形象、直觀地寫出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是讀書卻不思考便會受騙上當;而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讀書,便會越想越糊涂!
那是多么可怕的兩種結果!我們再來想想,一味讀死書,卻不對讀的內容加以思考和理解,不把它運用在生活中,那結果只相當于翻過幾張白紙罷了!由此說明,書中的“黃金屋”是要通過“發(fā)掘”才會顯現(xiàn)出來的!
由此,讓我想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但他們只會思考嗎?不,他們還會用語言和自己的雙手將其表達出來,從而得到人們的贊賞與肯定,而只思考卻不做出行動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這想那,卻不付出行動,那又有什么意義呢?總而言之,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思想與行動相結合,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成為以上的幾種人,否則將給我們帶來非?膳拢豢霸O想的后果,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學與思考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學習變得非常輕松,不會感覺到枯燥,無味,甚至是厭煩的感覺。
感悟人生的開始,就從《論語》讀起吧!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走進那文學的殿堂,一起去感受這能貫徹古今的,這能通透人生的經(jīng)典吧!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03-11
剛健的人格——讀論語有感03-11
漫談《論語》作文12-14
論語原文及翻譯05-06
論語讀書心07-29
關于論語的作文07-28
論語精萃02-19
《論語》中的君子作文02-22
淘寶評論語大全03-05
論語十則翻譯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