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要12月了,年關怎么過。吭谡憬凰咝I洗笏牡膭⑹骈L長地嘆了一口氣,找工作找了半年,依然毫無頭緒。二十三歲的成年人了,劉舒一到面試還是緊張得面紅耳赤、手足無措,更別談集體討論、策劃方案了。簡歷中各種獎項一個不落,獨獨沒有讓公司看中的實踐經驗,一個小公司經理在結束面試后好意地提醒他:你還是學生氣太重了,要多鍛煉。
想找份好工作,單有漂亮的成績單是肯定不夠的。劉舒發(fā)覺,自己多年的校園生活在就業(yè)考試面前顯得一無是處。
以前做家教、打零工等兼職社會實踐還能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改善經濟條件,現如今僅僅有這些經歷顯然已經不夠用了。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教育頻道聯(lián)合開展了一項調查,2180名參與者中,56。8%的人認為現今的大學生社會化不足,仍然單純幼稚,對實際工作不適應。
什么時候才能長大?畢業(yè)不足半年,小張已經換了三份工作。上個月,新老總把他叫到辦公室,你上班也有一陣子了,為什么工作總是縮手縮腳,做事卻愛沖動,搞得人事關系惡劣,你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小張再一次選擇了辭職。我不喜歡勉強自己迎合他人,這樣我寧愿辭職。但是,回過頭來看,憤而辭職的小張依然對前途一片茫然。
本次調查中,人際交往和團隊協(xié)作超過了學習科研,被選為當代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最應該注重培養(yǎng)的能力。
前不久大學同學畢業(yè)十年聚會,大家都饒有興趣地打聽著彼此的近況。令人驚訝的是,當年全班公認的高材生如今在一家小公司里做著職員,表現平平,而當年學習一般的同學中有幾位在不同領域里已功成名就。一位工作多年的吳小姐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感慨道。
第十名現象已經在教育界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專家指出,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業(yè)智力與現實生活很少發(fā)生聯(lián)系,它只能對學生在成績和分數上產生作用。社會轉型階段,大學生作為已成年還未成人的一個特殊群體,必須要實現自身和社會的融合。
劉舒他們班一共30人就有7人放棄找工作選擇了回家,等著家里給找工作成為他們克服困難的方法。東華理工大學大四的曾國盛回憶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時說:我認為在學校學的不只是專業(yè)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F在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專業(yè)要求越來越淡化,他們更注重的是一個人的整體素質。而調查中,只有13。6%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實現了社會化,他們對社會有一定的了解,思想成熟、獨立。
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馮桂林認為,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里程碑。大學四年是走入社會前的最后準備,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跨入社會后的成敗。而不少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接觸少,走上工作崗位后處理不好各種復雜的關系,容易脫離實際,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閱歷淺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們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本次調查的參與者,普遍感覺大學生們在獨立生活能力(17。8%)、思維方式(16。9%)、就業(yè)/找工作(15。7%)和人際關系(14。9%)方面表現仍顯幼稚。很多獎學金都是人緣獎。近年來,一群懂人情世故的大學生在校園里活得如魚得水。
據媒體報道,有大學生為了得獎學金托關系暗箱操作,有人借錢開店經營引發(fā)爭議,更有遠見卓識的新生在入學前就開始鋪墊大學關系網。
現在的孩子,太厲害了。剛剛留校授課的李勤老師,最近被大一新生嚇了一跳。第一次記錄完平時成績,就有學生課后跑上講臺跟她討價還價,理由是三年后要申請留學,成績很重要。本次調查中,95。6%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當中存在過度社會化的現象,甚至33。5%的人認為這一現象非常普遍。
1993年,北大做出一個轟動全國的決定推倒南墻,成為大學校園面向社會開放的一個信號。8年以后,北大決定復建南墻,有人說這是回歸教育本位的一個信號。一拆一建之間,校園已經不復從前了。
國外的大學沒有圍墻一樣能擋住社會的喧囂,中國的大學被圍墻隔離卻難免世俗。校園本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伊甸園,是理想與夢想放飛的凈土。而這份寧靜,這片凈土,現在卻被一些不好的事情侵蝕破壞。北京某高校大四的小李略顯無奈地對筆者說。
小李剛來北京時,行李中自己的東西并不多,都是些大包小包的家鄉(xiāng)特產。爸媽特意讓我把這些東西送給在北京的一位阿姨,他說,我剛辦完入學手續(xù),屁股還沒坐下,爸媽就打電話讓我把東西給阿姨送了過去。爸媽就是希望我在外地有人照應,不過當時我覺得挺別扭的!
現在想想,這種人情來往還是比較單純的,進來之后才發(fā)現,大學的人際關系比這復雜得多。大學評定獎學金、入黨、保送研究生時,人際關系的學問大了去了!人際關系不好的話很難輪得上你。大四的他已經深諳其道。
很多獎學金最后都是給了班干部或者人緣好的人!小李說。調查中,31。2%的人認為大學生過度社會化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紅文認為:大學生應該社會化,但大學生的社會化更多地應在校園內完成。她指出,大學生越了解社會、越適應社會,社會化程度就越高。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關鍵是大學生社會化必須符合自己的社會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認同,弄得大學生不像大學生!
誰把他們變得那么現實?
現在的大學生太老成了,昔日大學所倡導的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氣質正一步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采訪中,一位在高校工作20多年,并長期擔任班主任職務的教授發(fā)出如是感慨。
來自海南文昌中學的吳老師,同時也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在讀教育碩士。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學習能力是最基本的東西,僅有人際關系是不夠的,既有能力,又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她說。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很后悔上學的時候一心死讀書,畢業(yè)到現在我還覺得人際關系很難理清。工作了近十年的吳先生,至今仍對自己的學生生涯表示遺憾。
本次調查發(fā)現,民眾對于大學生社會化的看法各執(zhí)一詞。13。3%的人認為社會化利大于弊,可以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36。7%的人認為弊大于利,過度社會化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近期,一名內地赴港讀書的博士生自殺事件引起社會的持續(xù)關注,也再一次引發(fā)了民眾對于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思考。
有分析指出,曾經的輝煌,多年的付出,對未來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是該生走向不歸路的重要原因,而這一切,內地學生也有同感。
如果不是高額學費,如果不是就業(yè)困難,大學生也不會整天想著追求金錢、鉆營關系。誰不想腳踏實地地往前走,你們說是誰把他們變得那么現實?調查中有人這樣留言。
同時,也有半數以上的民眾認為,大學生社會化利弊參半,關鍵在于學校和社會如何引導。
- 相關推薦
【大部分人認為現今大學生太幼稚不善處理人際關系】相關文章:
人際關系的處理03-03
處理人際關系的秘訣03-06
工作人際關系處理03-07
如何處理人際關系05-28
教孩子處理人際關系12-19
宿舍人際關系處理03-06
工作中處理人際關系03-07
工作人際關系處理案例03-07
學校如何處理人際關系03-06
處理人際關系的秘訣-交際禮儀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