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與會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即將為大家展示的是我和我校的六年一班學生共同完成的綜合實踐活動和信息技術整合課————《花卉與生活》活動中的一節(jié)課。
從活動過程的設計來看,本次活動目的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正是引入以計算機技術為主的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我們才能設計這么繁重的任務。
下面就課堂環(huán)節(jié)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做具體說明: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花卉與生活”這一課的激趣導入中,我先是把搜集的美觀的花卉圖片作成幻燈片,然后在屏幕上投影出來,讓學生說說他們的認識或得到一種怎樣的感官享受。這些色彩艷麗、搭配和諧,造型富于藝術美的花卉圖和動聽悅耳的音樂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整合結合起來,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勝的欲望激發(fā)了出來,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和想象的空間已經越過了書本的界限,計算機這個工具也真正地體現(xiàn)了一種素質教育的優(yōu)勢所在。
二.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手段,使教師的示范指導化抽象為形象
在本節(jié)課上,教師查找,收集,篩選,整理資料的過程演示就是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的。學生一邊看教師操作,結合教師的講解,對老師所傳授的要點積極接受。計算機提供了這一便捷的平臺。
三.信息網絡拓寬了學生們知識的來源
在“花卉與生活”這節(jié)活動課中,學生很直觀地看到各種花卉圖片和文字資料,知識面的拓寬,眼界的開闊會使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在“花卉與生活”這一活動中,教師先讓各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整理資料,再編輯匯報出來。在編輯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制作各種新穎的幻燈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教案設計
活動目的: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計算機素養(yǎng)。
2.增強團結合作意識。
3.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師:多姿多彩的鮮花為我們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幽雅,一分寧靜,一份熱烈,一分執(zhí)著。徜徉花的海洋,品位花的芬芳,感受花的文化,鮮花正以他獨特的魅力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我們的生活。
本學期我們首先確立了《花卉與生活》這一活動主題,并把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歸納了五個子課題;ɑ芘c養(yǎng)生,花卉與欣賞,花卉與食,花卉與藥物,花卉與禮儀。
老師想聽聽大家已經了解了多少知識呢?
。▽W生暢所欲言)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圖片,請大家欣賞。
(老師出示一組幻燈片)
師:老師的這些圖片大家喜歡嗎?老師是通過互聯(lián)網獲得的。這節(jié)課就給大家提供在網上查找資料的平臺。
二.明確任務
師:本節(jié)課仍然按小組進行活動,各小組先明確下小組任務。
。ǜ餍〗M出代表發(fā)言)
三.方法指導
師: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還要有行之有效的活動技能和方法。
。ń處熝菔举Y料搜集過程)
四.學生自由活動,教師隨即指導。
五.學生成果展示
六.交流評價
七.總結:
整合課(花卉與生活)說課+設計+反思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為我們查找資料提供了快捷的平臺。我們應把計算機的技能掌握更全面,讓我們的眼界更開闊。
課后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與學科整合“不自然”
也就是說計算機與學科整合還不夠完善,尤其是上課的過程還比較蒙朧,現(xiàn)在在探索階段,所以上課的尺度不能很好把握,不知道這個主題的學習需要幾課時,雖說自己可以放寬,但總不能看到學生沒全部學好,又多一課時,這樣下來,其他的主題就不能進行教學,一個學期下來就不能把所有主題學完。怎樣分配這個尺度,一個學期制定幾個主題比較合適?還得繼續(xù)嘗試。
二、軟件資源的貧乏
有些好的主題,硬件雖有但軟件資源沒有,無法進行教學,這是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還有現(xiàn)在最常用的軟件就是office20xx,flash等等這些軟件太成人化,給小朋友用頭幾次可能還有點新鮮感,慢慢興趣全被抹殺了,沒有好的軟件去吸引他們。
三、主題單元的制定受限止
上面也提到,由于軟件資源的貧乏,所以主題單元確定受到很大的限止,一些好的想法,好的觀點難于去實現(xiàn),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幾個軟件去套主題的內容,不具操作性的主題制定得再好也沒用。主題內容操作的單調性也與軟件有關。
雖然問題還存在,但我們已經看到可喜的一面,通過整合,學生的觀點已經慢慢在改變,而且學生確實學到很多東西,知識點非常豐富,還不能用“沉迷”一詞,用“開心快樂”一詞來形容學生學習一個個有趣的主題的心情,已經理所當然了。
主題學習的千變萬化,確實能抓住兒童的好奇心。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第二課時的第53頁《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學情、說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教材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動進行體驗!墩娣謹(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在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53頁,教材通過具體的實例,借助直觀,提出問題,引入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的概念,教材充分提供的直觀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含義。這些直觀材料是用圖形的等份,揭示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的意義大小。這些直觀材料都具有數(shù)形結合的特點,這些材料有利于從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構概念的意義。
而教材注重以分數(shù)單位為生長點,安排了操作和比較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首先,通過涂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感受真分數(shù)到假分數(shù)的分數(shù)大小變化。然后,加深對分數(shù)單位的認識。畫圖是對分數(shù)大小的直觀感受,通過畫圖,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分數(shù)所含有的分數(shù)單位。最后,及時比較,對例題中的分數(shù)進行分類。學生根據(jù)分子與分母的關系大多分成三類,在此基礎上,揭示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會讀寫假分數(shù)和帶分數(shù);
掌握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的特征,明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認識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數(shù)學活動,對分數(shù)知識充滿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
教學難點:
明確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三、說學情:
《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與帶分數(shù)》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基礎上再次認識分數(shù),學生在三年級已有了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經驗基礎,但那時主要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角度來學習的,認識分數(shù)都是真分數(shù),而現(xiàn)在,引入了假分數(shù),這就需要學生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但又因真分數(shù)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數(shù)表示什么?在單位“1”不夠取的時候怎樣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數(shù)又有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學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構對假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是個關鍵,同時也是難點。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概念的建立,結論是探索過程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四、教學過程:
。ㄒ唬、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對分數(shù)已經有所了解了,那么,你能說出一個分數(shù)并說出這個分數(shù)的意義嗎?
師示出這個假分數(shù),讓學生說說這個假分數(shù)的意義。
。ǘ、新課講授:
1、教學真、假分數(shù)。
。ㄒ唬、分別涂色表示下面各分數(shù);先讓學生涂色,然后展示,接著集體訂正。思考:這些分數(shù)都是把什么看做單位“1”的呢?分數(shù)單位分別是什么?你在涂這個分數(shù)時是怎么涂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分析意義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圓的,里面有4個,所以要涂這樣的4份。(意圖:循序漸漸,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出發(fā),利用分數(shù)單位的累加引出假分數(shù),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假分數(shù)有個初步的感知,為進一步研究假分數(shù)做了孕伏。)
接著再涂色表示,圖文結合:讓學生說說涂色過程中的想法。如: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這個圓的,里面有11個,所以要涂這樣的11份。
。ǘ、觀察、比較給 這些分數(shù)分類。先讓學生自己分類,接著同桌交流想法,最后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1(分子比分母。
。2)(分子等于分母)
。3)(分子大于分母)
。ㄈ⒔沂菊、假分數(shù)概念: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shù)叫真分數(shù)。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shù)叫假分數(shù)。(意圖:圖文結合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順勢而為,重點突破對真假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
同桌合作例舉一組真分數(shù)、一組假分數(shù)(了解了真假分數(shù)意義后再通過舉例加深對真假分數(shù)的區(qū)別進一步的理解。)
。ㄋ模⒂^察、比較給這些分數(shù)比1大,還是比1?
小結真、假分數(shù)的特征:真分數(shù)小于1。假分數(shù)大于1或等于1。
2、教學帶分數(shù)。
。1)、讓學生自學課本53頁有關帶分數(shù)的段落,匯報自學收獲。(如:讓學生例舉帶分數(shù),帶分數(shù)的讀法,帶分數(shù)的概念。)
。 2)、小結:由整數(shù)和真分數(shù)合成的數(shù)叫做帶分數(shù)。
有些假分數(shù)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數(shù),它們實際上是整數(shù);有些假分數(shù)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shù),這樣的假分數(shù)可以寫成帶分數(shù)。
。3)、例舉帶分數(shù)。
。ㄈ㈦S堂練習:
1、判斷真、假分數(shù)。
2、根據(jù)圖意填分數(shù)。(意圖:對假分數(shù)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如:、)
3、用直線上的點把 、、、、、、這些分數(shù)表示出來。(意圖:借助直線讓學生直觀對真假分數(shù)有更為系統(tǒng)和整體的認知。)
。ㄋ模、課堂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yè):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shù)叫做真分數(shù),真分數(shù)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shù)叫做假分數(shù),假分數(shù)大于或等于1。
由整數(shù)和真分數(shù)合成的數(shù)叫做帶分數(shù)。
說課稿 篇3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選擇了《明湖居聽書》,希望能夠貼近二期課改的要求。
一、學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難識本質;他們對記敘文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理性認識不足,邏輯思辨能力不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聽書》雖然選自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從美文的角度節(jié)選的。本文想象豐富,語言絢爛;大量使用比喻,成功運用映襯,把王小玉說書的魅力傳遞得淋漓盡致,是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鑒賞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學習目標
基于對學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
根據(jù)“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課的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反復誦讀,自然感悟語言的魅力,體現(xiàn)課堂的“語文味兒”。
3)情感目標
感受傳統(tǒng)說唱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依照“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借鑒情景探究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我采用誦讀法、討論法、欣賞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讓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xié)作學習貫穿教學始終,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好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我播放了一段音樂 !澳苷f說聽到音樂的感受嗎?”學生可能往往只能用“優(yōu)美”、“舒服”等話語來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導: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xiàn)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動得如醉如癡!一千一百多年前,當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聞琵琶語時“江州司馬青衫濕”,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歷經千年而不褪色!我們也被音樂打動著,感染著,激揚著。但,聲音無形無色,轉瞬即逝,如何才能把這過耳的美麗留住呢
通過剛才的嘗試,我們發(fā)現(xiàn)這并不容易。那就讓我們來看晚清的劉鶚,他是怎樣用文字為我們留下一段絕唱的。
2、整體感知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結構,明確了第5段正面描寫了王小玉說書,對王小玉說書的魅力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3、品讀重點語段,賞析語言與音樂的美
。1)請學生散讀第5段,思考:說書可以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
要求學生用文中的原話,鍛煉他們篩選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fā)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2)你最喜歡哪句話?為什么?
學生圈劃文中的語句,并在旁邊加注欣賞的理由,然后讀給同桌聽。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讀給大家聽。
小結: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向讀者展示了一種描寫聲音的好方法,即以畫面來表現(xiàn)聲音。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為靈動,化平淡為豐富。
。3)“三分詩,七分讀!闭b讀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熟悉,也是審美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在散讀、品讀后,我要求大家齊讀第5段,學生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在這次的誦讀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動。
4、同形訓練,拓展思維
葉圣陶先生認為訓練“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這個“變”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而是知識的再建構。依據(jù)學生習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樂,讓學生閉目傾聽,并故意在音樂結束后留下半分鐘的時間空白讓學生品味,而后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手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下自己對音樂的印象。
5、小結
王小玉說書是美的,更美的是劉鶚的生花妙筆,它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賦聲以形,賦聲以色,留其風韻至今日今時,感染了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通過剛才的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只筆,那么,你能用這只筆去繼續(xù)書寫生活么?
6、布置作業(yè)
(1)短短的40分鐘幫助學生感知到了文學的魅力,但印象初淺,美文的陶冶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學生在課后反復誦讀并至能背誦第5段,進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達:有人說,因為能夠傾聽,所以感到幸福。你聽,瑯瑯的讀書聲,操場的喧嘩,師生的交談,迅急的風雨,悅耳的鳥鳴??仔細傾聽和體會周圍的這種聲響,借鑒課文的描寫手法,記錄和描繪你的感受與想象。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后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逯R目標:
1、了解酸的涵義。
2、了解酸的通性(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3、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婺芰δ繕耍
1、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guī)律的過程(即從現(xiàn)象到本質)。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缜橐饽繕耍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guī)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蹇傮w思路:
⑴導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fā)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jù)基于現(xiàn)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谕ㄟ^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shù)念A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轂樵贚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⑤以適當?shù)恼Z義編碼指導學習
、迣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叻磻刹⑦M入效應器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鄬W習結果學習者的環(huán)境中⑧評估作業(yè),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嵬ㄟ^執(zhí)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jù)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2、以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過程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人類認識自然、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是從外現(xiàn)的、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感性認識逐步升華為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理性認識。因此,在設計中要體現(xiàn)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以便使學生感到學得自然、學得輕松。本課總體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體現(xiàn)了認識規(guī)律(即:現(xiàn)象→規(guī)律→本質)。同時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來自于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的思想(即:實踐→理論→實踐)。
3、以整體的連貫性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為了能使整堂課一氣呵成,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的體系。首先,將教材中酸的涵義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又使教學內容順利落實。不把知識強加于學生,讓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有效學習中獲得知識,而不時接受知識;其次,特意在環(huán)節(jié)⑺中設計了不能發(fā)生的酸和金屬的反應,以此順理成章地將學生思維遷移至研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上來。
、媪鞒淘O計:
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教學說明
引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H2SO4、HCl與紫色石蕊試液反應實驗演示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
H2SO4、HCl都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實驗現(xiàn)象
逐步引入H2SO4、HCl在性質上是否還有共同點提問思考
酸的通性學生討論、歸納H2SO4、HCl的共同點歸納討論氣氛輕松、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得出“酸的通性”個別事物↓一般規(guī)律適當輔以實驗演示的背景材料。作適當評價,反饋學習成果,保持良好的學習情趣
探求本質為什么H2SO4、HCl具有共同的性質?質疑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反應變化的共同特征(H+的變化)輔以離子方程式,基點是可溶性電解質在溶液中以離子存在
酸的通性的本質:H+現(xiàn)象本質適當評價
酸的涵義分析內涵
鞏固遷移練習練習中充分體現(xiàn)酸的通性,盡量顧及酸的通性中的五項,把金屬與酸反應放在最后一類題中,其目的是引出下面的內容。
創(chuàng)設情境酸和金屬都能反應生成H2?質疑
學生議論討論無需辨別結果是否正確
金屬與酸反應1、金屬A組:K、Na2、金屬B組:Zn、Fe3、金屬C組:Cu、Hg4、酸A組:稀H2SO4、稀HCl5、酸B組:濃H2SO4、稀HNO3實驗演示對比指導事實說話: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為了使演示可觀性更強、范圍更廣,可運用投影放大;同組實驗對照時采用同時進行。
歸納結果1、金屬的活潑性不同;顫娊饘倌芘c酸反應生成H2,不活潑金屬不能與酸反應生成H2。2、不同的酸與金屬的反應情況不同。稀H2SO4、稀HCl能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H2,濃H2SO4、稀HNO3與金屬反應不能生成H2。歸納指導一般規(guī)律的局限性適當評價
探求本質金屬活動性順序指明金屬置換H2的本質
鞏固遷移練習全面回顧本節(jié)學習有關內容
改組智能結構
1、酸的涵義
2、酸的通性及其局限性
3、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選自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11冊,是在學生學的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是小學數(shù)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二、教材思路
借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借助實物、圓規(guī)畫圓;折畫量等活動,幫助認識直(半)徑、圓心及特征。
不足:學生的理解處于教師的調控和指引下,獨立空間不夠,對圓的文化及圓與人類的不解之緣受深。
三、創(chuàng)新利用
1、拓展空間,置學生于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2、借助多媒體,將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
四、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通過畫圓經歷認識圓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的樂趣
4、逐漸養(yǎng)成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初步空間觀念。
五、教學重點:理解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難點:
畫圓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教法:分組教學;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法
學法:合作學習;自學;分組實驗;討論
教學流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前言:數(shù)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引入,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最后,借助“解釋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散發(fā)圓的文化特性。
一、導入
1、從生活中引出圓
。1)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圓
。2)播放動畫:石子入水后蕩起的水紋——從中發(fā)現(xiàn)圓
。3)播放動畫:向日葵、鮮花、光環(huán)、波——感受美麗的圓
2、導入語: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們就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奧妙。
二、新課教學
畫圓
圓的特征教學
游戲
練習
回歸生活
(一)畫圓階段
1、圓規(guī)畫圓——交流——明確圓規(guī)畫圓的基本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用其他材料畫圓
以“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提出挑戰(zhàn)
3、分享交流學生的創(chuàng)造
4、穿插情感教學
以“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為題引起思考
(二)圓的特征教學
數(shù)學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由此:
將諸多認知活動統(tǒng)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shù)學研究活動中,引領學生經歷“研究與發(fā)現(xiàn)”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fā)現(xiàn)與分享為主旋律,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構
一、剪圓——摸圓——圓的概念
二、小組自學研究,完成學習卡——小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
板書(略)
古代圓的記載
墨子“圓,一中同長也”
解釋----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
《周髀算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
動畫演示:圓向方的漸變過程
告知正方形的長
(三)游戲,四)練習
1、做一做:判斷,理由,歸納要點
2、直徑最長
3、找直徑,找圓心
(五)回歸生活
1、解釋自然中的圓
播放動畫: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
2、欣賞人文中的圓,給學生想象空間
圓形拱橋,圓形建筑,圓形中國節(jié),圓形剪紙、圓形標志設計
3、在輕松愉快的談話中結束本課
1)學生談感受
2)結束語: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學們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了。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