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一、充滿童真童趣的教材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歌。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征。詩歌采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瑯瑯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特別是最后一節(jié)“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即描繪繪出了冬天的特點,又反映了孩子們的心聲,把冬天里一幅打雪仗,堆雪人的場景再現在孩子們面前。為了讓這充滿童真童趣的教材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①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朗讀,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朗讀課文,在課文中識字。
因為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剛入學的六、七歲的孩子,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兒歌中所涉及到的“谷穗彎彎”不太容易理解,因此我做了形象直觀的教具,在讓學生理解“鞠著躬”和“大肚子一挺”等語句時,加上動作和表演相結合,既有趣生動,又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這樣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二、走近孩童心靈的教法
《四季》是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第二篇課文。在設計學生學習方案時,我緊扣“走近孩童心靈”這一理念,抓住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特點這一條線,創(chuàng)設“到四季媽媽家做客”這一童語氛圍。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讀中說,說中議;從讀中習得語感,發(fā)展語言。同時,又以生字教學為重點,通過整體識記,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從生活中識字的興趣。
1、走近童心的游戲——主動探究從入學開始
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fā)現與探究等認識活動。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fā)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倡導探究學習。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二課,我們就重視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主動學習,鼓勵自己回家尋找四季的特點,如:春天,燕子飛回來了;冰雪融化了,青蛙冬眠后蹦了出來;荷花開了;農民伯伯豐收了;下雪了,大家又開始堆雪人了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有能力收集而且又樂于收集的。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我設計了“猜四季”這一游戲作為開課,并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四季的景色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對“四季”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2、洋溢童趣的生字寶寶——識字體現多元化
新課標對低年級提出了多識少寫,整體識字,在生活中識字的新的識字教學理念,因此在本課教學中,幾處體現以多種形式復現,加強識字的效果的設計。如:引入新課時——“四季”兩個生字,我讓學生和我一起識字,生字寶寶展現在學生面前之后,充分喚起學生已有舊知,并且鼓勵學生當小老師,讓學生通過角色互換增強識字體驗,針對低年級學生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了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印象,我又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生字花”的識字游戲:把生字做成一朵朵的“生字花”,會認的字就摘下這朵花作為送給學生的禮物,在整個游戲過程中,給學生充分選擇的時間和機會,讓生字和他們一次次見面,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識字,這樣就達到鞏固識字的目標了。
3、貼近童心的詩歌——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之一是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從讓學生理解課文詞語、句子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都應注意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特長,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保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閱讀的興趣。比如教學中過了生字寶寶這一關之后,我?guī)е鴮W生一起四“四季媽媽”家做客,可是遇到了“春”、“夏”、“秋”、“冬”四扇門,該如何走進這四扇門,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喜歡的季節(jié)走進去,這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了學生原主動發(fā)展。
4、內化童心的展示——兒童詩歌創(chuàng)編
在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的同時,我還安排了拓寬思維訓練,例如,當我隨著學生去冬天家里去做客的時候,有意的讓學生邊表演邊讀詩歌,這樣,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增長了知識,學生樂此不疲。詩歌學完之后,我和學生
不滿足于“草芽、荷葉、谷穗、雪人”,我鼓勵學生想像各個季節(jié)的景色,并給學生提供了幾幅各個季節(jié)的景色圖片,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的小詩誕生了“花兒朵朵,她對蝴蝶說:‘我是春天……’”。當然,也許學生的詩還很稚嫩,但這是孩子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的閃現。
三、我的思考
1、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朗讀?
2、如何增強學生的識字能力。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課本第四冊的第22課《猴子種果樹》。這是一篇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寫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jié),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于求成。課文情節(jié)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表演,從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緊扣教學之源——文本,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情,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走進文本,立足基礎工具,使語文教學有時效;走出文本,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弘揚人文精神,達到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三教學目標:1、列在首位的是以文悟情的情感價值目標。讓孩子在反復誦讀表演中懂得做事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于求成。
2、其次是技能目標: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賞詞讀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邊讀邊想,體悟處事的方法;并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互動學習的能力。
3、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課文中要求掌握9個一類字,4個二類字,1個多音字。這個智能目標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法學法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后放,以放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滲透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先識字后學文,分3課時完成。以下是我第二課時學文的教學設計。這個過程,我安排了四大板塊。
。ㄒ唬⿵土晫,激發(fā)興趣課始,我先出示頑皮可愛的小猴子的圖片,談話激趣:我把故事的主人公小猴請到我們的教室,你來跟它打個招呼吧!接著我問:你知道這只猴子種了哪些樹?結果怎樣?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經打開,也已進入課文情境,于是,我因勢利導:猴子怎么會什么樹也沒種成呢?讀了課文你就知道了。
低年級的孩子都很喜歡小動物,于是我以小猴子的圖片導入,符合孩子心理特點,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提出問題既是對上節(jié)課的復習,又讓他們產生讀書探究的欲望,促進主體的發(fā)展。(二)自主合作,立足工具教師應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結構相同,語言明白如話,通俗易懂,沒有多少深奧難解的句子,因此,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教法上采用由扶到放,從中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1、指導學好第1—3節(jié),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種果樹過程中沒有耐心和急切的心情,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我首先抓住“天天澆水、施肥”一詞,讓學生對猴子初步評價,可以說明小猴很勤勞,也可以說明小猴很心急等等,評價可多元化。并相機指導朗讀:“怎樣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讀出來呢?”“請你把小猴勤勞的樣子讀出來”等。第二、三自然段,以扶為主。這兩小節(jié)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四、五節(jié)、第六、七節(jié)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節(jié),就為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所以我接著創(chuàng)設情境:就這樣,在小猴子的期待中,梨樹苗慢慢成活了。這天,猴子又來給梨樹澆水、施肥,突然,耳邊傳來了說話聲,是誰來了?圖片的相機演示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興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了“梨五杏四”后指導學生朗讀烏鴉對猴子說的話“猴哥,猴哥,你怎么種梨樹呢?……梨樹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要讀出烏鴉的擔心。需要重點指導的是朗讀猴子的想法“對,五年太長,我可等不及。”通過朗讀時拉長聲調,加快語速,體現出猴子的心急,沒有耐心。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一冊的拼音,12課 ɑn en in un ün,學好漢語拼音是學習漢字和普通話的重要保證,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語言實踐中來,又回到語言實踐中去的過程。是一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起的新的聯(lián)系過程,漢語拼音字母標識的語音,其實是在兒童語音中經常出現,因此教學中只要善于借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學的字母接通,匹配,化難為易,這樣大大提高漢語拼音的學習效率。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第12課有四局部內容,第一局部是五個前鼻韻母ɑn en in un ün和三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yuɑn、yin、yun,配有圖畫。第二局部是拼音學習。包括兩項內容,(1)聲母與ɑn en in un ün的拼音,鞏固新學的韻母,復習j、q、x跟ü組成音節(jié)省寫ü上的規(guī)則。(2)看圖讀音節(jié)詞語。培養(yǎng)同學認識事物,準確拼音的能力。第三局部是看圖借助漢語拼音認字讀韻文。第四局部兒歌,配有圖畫,我們根據新課程規(guī)范。根據本組拼音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同學實際,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前鼻韻母ɑn en in un ün,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學習聲母與前鼻韻母組成的音節(jié)能正確拼讀,讀準三拼音節(jié),復習ü上兩點省寫規(guī)則。
2、技能目標:培養(yǎng)同學拼讀音節(jié)的能力。
3、情感目標:教育同學學好漢語拼音,激發(fā)同學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前鼻韻母的發(fā)音,聲母和前鼻韻母組成音節(jié)的拼讀。
三、教學難點:
三 拼音節(jié)的拼讀。
四、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綜合了談話法、觀察法、游戲法、先扶后放的方法和優(yōu)秀教案。讓同學積極參與。激發(fā)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為了達到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新情境,復習引入。
《語文課程規(guī)范》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所以一上課老師放一首歌曲引入。同學自由地做動作,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接著讓他們做摘蘋果游戲,將同學帶入拼音樂園中去,從而激發(fā)同學對拼音的興趣。
。ǘ┞(lián)系語境,教學發(fā)音,指導書寫。
出示情境圖,在看圖時注意培養(yǎng)同學的說話能力。首先學習兩個前韻母時,老師示范發(fā)音,講解發(fā)音的方法,讓同學模仿、交流。小組學習,老師巡視作個別指導。然后放手讓同學學習后面的三個后鼻韻母。讓同學自身去嘗試發(fā)音,體會發(fā)音的過程,探究發(fā)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點,從而使同學發(fā)生對學習拼音的興趣。在指導書寫時,老師用生動的語言讓同學看清五個前鼻韻母的位置,再讓同學在本子上練習寫幾個,這樣同學記住字母的形,講練結合。
。ㄈ┖献魈骄,拼讀音節(jié)。
《語文課程規(guī)范》指出:同學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需根據同學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同學的不同學習需求,保護同學的好奇心,求知欲,充沛激發(fā)同學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聲母與ɑn en in un ün相拼時,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先由老師帶著同學學習第一組拼讀音節(jié),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合作學習其它的三組音節(jié),然后交流反饋。
。ㄋ模⿵土暸f知,突破難點。
三拼音節(jié)拼讀是難點,老師用填空形式g―( )―ɑn→ɡuɑn、q―( )―ɑn→quɑn讓同學說出介母是誰,然后指導拼準三拼音,在j、q、x與ü的相拼省寫兩點同學已學過,但同學易忘記。教師先復習j、q、x與ü的拼讀規(guī)律 。讓同學拼讀,使同學化難為易。最后用游戲的形式匯報拼讀音節(jié)。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使同學始終在興趣盎然中學拼音,在游戲中學,同學就會學得輕松又愉快。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2冊第7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采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文包詩”。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詩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短文中,“詩”是“文”話題由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詩”與“文”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首先,《詠華山》一文以平實淺近的短文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學生讀故事短文進而學習古詩,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很容易登堂入室,進入詩境,這就自然地降低坡度,化難為易,為兒童學習古讀創(chuàng)造極為有利的條件。
其次,《詠華山》以一篇完整的閱讀課文的形式出現,學生必須像閱讀其他課文一樣,首先認真讀好課文,借助語言文字,讀懂課文內容,捕捉有效信息,學習課文語言,提高閱讀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詩,領悟詩的豐富內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課文既讀文又學詩,可收到讀文、學詩一箭雙雕的.功效。再則,學生在讀文與詩的過程中,勢必要以文詩對照進而比較學習,尋找文與詩的內在聯(lián)系,解古詩寫作的來龍去脈,探索理解古詩的豐富內涵,體會古詩句法結構的特點,這就可以從多角度地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發(fā)揮綜合效應;谝陨险J識,針對新大綱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和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使學生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激發(fā)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3、學習本課14個生字,理解本課新詞。對課文第2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教是為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并且學得輕松愉快呢?
在整個充滿靈性感悟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在讀中自悟,自己悟出課文中蘊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情為上,情愈濃,感悟愈深;讀為主,情、理、法盡在讀中悟出,在讀中體現。教師只需當一名導游,引導學生游歷于詩文的意境中,讓學生自己體會文章之美妙。
三、說教學程序在鉆研教材、研究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我在教學中安排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ㄒ唬┱勗捊胰,引入情境。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導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導入時我說:哎呀!華山可是我國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們你們想去看看嗎?我們這節(jié)課就跟著小寇準和先生一塊去登華山好嗎?幾句話就讓學生都做個局內人,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之感,使課堂上的氣氛輕松愉快。
(二)學習第2段學習這段時,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整體感知。我們都知道這一程序設計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定的,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在這里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讓他們說說,你覺得華山怎么樣?讓學生初步感知華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第三段的中心句:“。∪A山真高。 焙图仁敲枋鋈A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詩意思的兩句話。然后循文明像,體情悟道。自然過渡華山到底有多高呢?我們一起到山頂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你站在山頂上看到什么?這樣就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是具體的形象,將遠在天邊的華山美景一下子拉到學生眼前,再用生活實際與在華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較,借助圖文質疑,學生就自然地領悟出這些都是因為華山是太高太高。再精讀品味。人類的學習一般都經過形象一-抽象--形象,具體--概括--具體,語言--思維--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感悟華山的高后,這時再引導學生讀出感覺。這個過程的設計就要學生在已有經驗參與下,對語言文字描寫的具體事物進行理解、加工,當他想象出畫面又把自己體會出的情感抒發(fā)出來時,這時的形象是高層次,而此時學生抒發(fā)的感情也就與課文表達的感情融為一體。接著背誦積累。如果說培養(yǎng)語感是學習語言的前提和關鍵,那么積累語言則是學習語言、積累語感的基礎和目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學生入情入境之時,我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把這幾句話背下來,真正達到讓學生話記樂背。在指導背誦時,則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圖)到去掉拐杖讓學生練習熟讀成誦,積攢語言。最后詩文對照,讀懂詩句。本課的文意即詩意,沒有必要將詩剖開分析。我便將前文的兩句話與古詩放在一起,提醒他們這首詩有兩句話,這里也有兩句話,聯(lián)系起來,讀讀想想,看誰能自己讀懂這首詩,充分地相信學生,讓他們在讀中自悟,再一齊說說詩句的意思。在指導朗讀背誦時,我引導學生移情入境,將自己想象成小寇準,練習吟誦古詩,并且讓他們自己做動作讀,增加情趣,更調動氣氛。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睹藁ü媚铩芬晃氖且黄錆M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的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活著,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啟發(fā)作用。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于學生觀察,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了本文,能讓學生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fā)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愿望。樹立起保護益蟲和益鳥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需、幫”兩個字。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七星瓢蟲是益蟲。
2、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主動體驗故事中角色的心靈世界。在讀讀議議中了解益蟲的一些科學知識。
3、閱讀、朗讀童話故事。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fā)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欲望。樹立保護益蟲的意識。
三、教學的重難點:
認識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認識“七星瓢蟲”和“蚜蟲”,了解益蟲和害蟲的概念。并樹立保護益蟲的意識。
四、設計理念:
1、“以人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
。病ⅰ耙宰x為本”,加強讀書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推進綜合性學習,努力實現學科間的溝通,課內課外的緊密結合。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ǘ┢纷x課文
。、文中是怎樣描寫棉花姑娘的呢?找一找,讀一讀。
。、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長出了碧綠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開嘴笑啦!”在出示這一自然段后,先讓學生自由讀悟,再指名朗讀體會棉花之美,讀出“碧綠碧綠、雪白雪白”。隨后再追問:“她為什么笑了?”由果溯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在學生探究的答案中:因為棉花姑娘不久前得了一場大病。出示病中的棉花姑娘圖,引導學生認識蚜蟲。由于學生對蚜蟲比較陌生,生活中接觸較少,所以教師簡單介紹蚜蟲的大小(跟芝麻差不多),生長繁殖特別快,再啟發(fā)學生想象體驗成千上萬的蚜蟲待在棉花姑娘身上會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隨后出示句式“她多么盼望有醫(yī)生來給她治病啊”指導朗讀。
。础⒌降子心男┽t(yī)生來給她治病呢?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感知故事內容,學生在通過讀文中很快就有了答案:燕子、青蛙、啄木鳥、七星瓢蟲。這些醫(yī)生都能幫助棉花姑娘治病嗎?學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棉花姑娘的病越來越嚴重。她一次又一次的呼救,引導學生個性朗讀,讀好三次呼救“請你幫我捉害蟲吧!”(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離開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在體驗、想像中生發(fā)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棉花姑娘終于盼來了能給她治病的醫(yī)生,那就是七星瓢蟲。
。ǎ保┏鍪菊n件圖片,聽七星瓢蟲的自我介紹。在學生看與仔細聽后,問:你想和七星瓢蟲交朋友嗎?剛才你聽到了它有什么特點?(這樣設計,借助課件直觀地認識七星瓢蟲,通過聽自我介紹培養(yǎng)學生仔細聽的習慣,也使學生在了解七星瓢蟲的基礎上喜歡它,產生保護益蟲的意識。)
。ǎ玻┱艺移咝瞧跋x與棉花姑娘的對話,分角色朗讀。
6、七星瓢蟲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那其他三位醫(yī)生為什么不能呢,找找文中句子讀讀,再課件出示
燕子只會捉__,所以它__。
啄木鳥只會捉__,所以它__。
青蛙只會捉__,所以它__。
。ㄒ蕴羁盏男问絹韼椭鷮W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科學常識,認識益蟲、益鳥)
7、回復最后一個自然段,現在她的病好了,棉花姑娘在干什么呢?你來說說看。(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僅僅是讓學生著眼于棉花姑娘因為病好而笑,更主要是借棉花姑娘的笑引導學生明白她學到了許多知識,知道了有關益蟲的科學知識。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從故事中知道了很多知識?你還知道身邊哪些益蟲、益鳥?推薦讀《十萬個為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溝通課內外,從更多的科普課外書中去了解科學,喜歡科學,探索和發(fā)現身邊科學。)
2、小結:齊讀“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要去探索,去發(fā)現!
五、說板書設計、
30、棉花姑娘
本課板書分三部分組成,以捉為中心,左邊是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右邊是空中、樹干、田里的害蟲以及蚜蟲,這樣設計力求體現故事內容,凸現科學常識,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