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是一幅絕妙的牧牛圖。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huán)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tài),情趣盎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牧童》的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牧童》的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唐代詩人呂巖的詩《牧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么,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么?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么?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fā)現(xiàn):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占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shù)。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jù)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yōu)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yōu)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閑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彼越虒W本首詩,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來展開教學。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創(chuàng)設情境,體現(xiàn)“快樂讀美文,輕松學古詩”的教學理念,并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ㄒ唬┬蕾p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并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導入: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巖的詩——《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tài)。
。ǘ┢纷x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并指導寫法。
2、讀出節(jié)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jié)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tài),學生可能會說。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xiàn)了學習的梯級,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閑的小牧童。(板書:快樂悠閑)那么,你是怎么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閑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fā)現(xiàn)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fā)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ㄈ┳哌M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么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閑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根據(jù)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著,我運用畫面再現(xiàn)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并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北经h(huán)節(jié)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xiàn)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fā)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閑。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xiàn)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著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為什么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復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著,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著青草的芳香,望著天上的明月,享受著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fā)情懷,發(fā)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巖陶醉。其實,呂巖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巖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向往遠離喧囂、悠閑自樂生活的原因后,我創(chuàng)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回歸與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ㄎ澹┩卣寡由,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牧童》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以“童真童趣”為主題,本首詩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表現(xiàn)出牧童心靈的自由自在,無牽無掛,自然放松。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充滿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向往與追求。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牧童、蓑衣、鋪”等生字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3、通過看注釋、圈點批注、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并會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4、通過古詩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為了能順利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是:通讀古詩,再通過看注釋、圈點批注、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
難點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說學情:五年級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基本能借助注釋、工具書、看圖想畫面等方法讀懂古詩大意,但是,他們對古詩背后蘊含詩人的情感還不能深刻體會,此時,教師就應適時點撥引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曾經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解決疑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學方法:朗讀感悟法,例如:初讀古詩時,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古詩,通過個別讀、齊讀、對讀等方法讀出層次美,讀出情感。其次我還運用了圈點批注法、點撥引導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去解決問題。
學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可是學生獲得知識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圈點批注,運用圈點批注法閱讀文章。可以在圈點中積累詞語,在批注中感知語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這樣課堂就會有了語文味。學生運用圈點批注法,就如擁有了學習語文的一把鑰匙。例如:在初讀古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邊讀邊用斜線畫出古詩的節(jié)奏,用圓圈畫出不認識的字詞,然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次教會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在初讀古詩的基礎上,邊讀邊勾畫出重點詞句,并在旁邊處寫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難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總結規(guī)律。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敢于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我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j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huán)節(jié)我借助多媒體回憶童年生活的情景,從而引入古代兒童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這樣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多種感官,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會把學生帶入文本。
2、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新課標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學會圈點勾畫,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組內互相學習,重點理解“蓑衣、鋪”字,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借助一些圖片幫學生理解詞語,指導學生讀通古詩,讀出節(jié)奏。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3、研讀古詩,深入思考
閱讀教學正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碧K霍姆林斯基還說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通古詩,還要想象畫面讀懂詩意,結合學法指導,重點采用朗讀,圈點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1)、出示自學任務。
。2)、學生自己對照任務自讀自悟,期間自己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
(3)、小組的同學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為引導者,適時抓住學生交流的精彩詞句、語段談體會,談作者用詞的好處。
例如:抓住“鋪”想象畫面,品讀“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我還鼓勵全班同學敢于大膽對個別同學的發(fā)言做出合理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品讀中積累語文,在合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4、拓展延伸,讀懂詩人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也就是詩人的思想體現(xiàn),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本環(huán)節(jié)我引入詩人的背景資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閑的田園生活的向往,之后我還出示了幾首古代兒童詩,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學生通過讀,突出單元主題。
。2)、一節(jié)好課的結束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所以我針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布置讓學生課后搜集更多的兒童詩去讀一讀(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量。又達到了課內外知識相連接目的)
四、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課堂的濃縮,本節(jié)課我主要抓住學生對牧童的評價語言和作者情感表達的概括進行板書,這樣結構清楚,層析分明,力求達到簡潔明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五、說反思:
以上就是我預設的一堂課,本節(jié)課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詩教學中逐詞逐句的串講串問,通過想象畫面,抓關鍵詞,品精妙處,進一步想突出語文味,不過課堂是生成的過程,課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跟預設有偏差的問題,但我會努力根據(jù)課堂生成的機智去隨時調整、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牧童》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牧童》說課稿07-11
《牧童》說課稿12-17
牧童的說課稿03-18
《牧童》優(yōu)秀說課稿08-13
關于牧童說課稿03-18
牧童之歌說課稿11-02
關于牧童說課稿05-28
牧童謠說課稿03-18
畫家和牧童的說課稿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