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開會,便是在去開會的途中。
從讀書開始便與會議結了緣。在學校開的是班會,除了老師輔導員講話,就是班干部端著小臉驕傲地表著態(tài),普通同學只有聽的份兒,大多不太喜歡。因為成績好,老師同學總讓我做班干部,而我性格孤僻,堅決推辭,于是就有了“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評語,這個評語伴隨我整個學生時代,我也養(yǎng)成了大會小會保持沉默的習慣。
工作以后才知道學生時代多么珍貴,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一個好學生。在職場,責任和工作成效壓倒一切,大多數(shù)工作都不是自己獨立可以完成,團結協(xié)作非常重要,于是開始和會議反復糾纏欲罷不能,猶如一個又恨又愛的小情人。剛開始自己也只是逼不得已才發(fā)言,干巴巴幾句;后來有一段時間參加了幾次演講得過很好的名次,發(fā)覺自己在任何場合也是可以信口開河說上許多的,但內心一直排斥,總認為帶著表演性質。隨著年齡增長成了前輩,謀劃工作、安排工作、推進工作、總結工作、經驗交流等等等等,都要通過會議來實現(xiàn),雖不好這口卻也沒找著更好的實現(xiàn)目標的方式,于是只好繼續(xù)和這個小情人纏綿曖昧,若即若離。
有點自私哈,需要的時候恩恩愛愛用到極致;不需要的時候猶如晴天的傘冬天的扇,視作負擔,避之不及。
會風的轉變是關鍵。關聯(lián)人參加,不需要陪會,不講究規(guī)格;說具體的事,不穿靴戴帽,不好大喜功,這樣會議籌辦方和參會人員都能減少壓力,節(jié)約時間和人力成本,而效果肯定會更好。
當大家都能積極參會主動發(fā)言,會上再也沒有人玩手機打瞌睡,會議方可結束“小情人”身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