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shù)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說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jié)。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心里的情感有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整體感知:
1、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閱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2、選一學生讀2、13段,總結(jié)南國秋的主要特點
二、局部研讀(3—11)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僮⒁庥^其色、聞其聲,品其味。
②從聲音、色彩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出色。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從聲色描寫角度出發(fā)賞景
、徘镉暝挍鰣D(6-10):
、僬页鑫闹凶髡咴u價北國秋雨整體特點的句子:
北國秋雨“奇、有味、更象樣”在何處?
③“話涼”
④想象整個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⑵、小院清晨圖:
、僮髡哒J為牽;ǖ念伾耙运{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
②冷色調(diào)給人什么樣的感覺?(聯(lián)系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蘊含的感情)
三、延伸聯(lián)想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里的景物,也可聯(lián)想故都的秋天里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xù)句。看誰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討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cè)重表現(xiàn)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說明北國的秋范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此時的心境嗎?
3、那作者為什么這么“寂寞、孤獨、憂傷”啊?
4、總結(jié)“情景交融”在本文的體現(xiàn)。
●結(jié)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作者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后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2
【指導思想】
《囚綠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必修模塊2)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中外散文名篇為主要內(nèi)容,單元設置的意圖是通過閱讀這一類散文,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夠激發(fā)人對自由、生命向往的“綠”,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逐步增強對散文的鑒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弊鳛檎Z文教學閱讀和鑒賞的總要求。
【教學目標】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jié)合單元要求及課文特點,我確立了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茖W習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題。
。病⑦^程與方法目標:
、胚\用分組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討論總結(jié)時,可由文中的某些語句聯(lián)系到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而加深對“綠”的認識,明白本文的主題。
、埔龑W生思考作者“囚綠”后感情的變化,并且對于作者對綠的“愛”進行探討,提出愛的正確方式。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qū)崿F(xiàn)這一目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囚綠”后情感發(fā)生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矛盾復雜的心態(tài),理解愛的真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完成一篇以此為話題的小作文,這一目標在課外能夠?qū)崿F(xiàn)。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音韻和諧,情感真摯而且長于變化,必須通過朗讀來體會它的魅力,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解決這一問題,我要求學生運用“復述法”和“圈點法”,復述作者“囚綠”的過程,圈點出表達作者愛綠的語句,再由老師總結(jié)。
文章用筆細致入微,全文圍繞“愛綠”展開,所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以及結(jié)合寫作背景理解‘綠’的象征意義”既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這一問題我運用討論點撥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加以點撥和總結(jié),提出文章的主題。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對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中即有涉獵,學習中能夠感受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點及其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就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在學習第一模塊古代散文和現(xiàn)代詩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采用“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因此,對現(xiàn)代散文更易通過品味語言,賞析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同時,有關“綠”的散文他們在平時的課外拓展閱讀中也讀過不少,例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綠》等等,這些知識儲備為感受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氣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學生的鑒賞還停留在零散的層面,對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還比較陌生,需要老師進行一些必要的點撥和引導,而且文章中的“綠”的象征意義也是一個難點,必要時需要老師一定的介入和點撥。
【教學方法】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這里我要求學生各自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將學生帶入一種“愛綠”的情境之中,能夠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對“綠”的愛。
。病⒂懻擖c撥法。討論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多數(shù)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對于作者對綠的這種“愛”,學生暢談看法,討論“綠”的象征意義,老師在總結(jié)時結(jié)合相關背景點出文章的主題。討論不僅能拉近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也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的點撥則在關鍵處點燃思維火花,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學生思路,畫龍點睛。
。场l(fā)體驗法。閱讀是從感受和體驗開始的,但學生的閱歷有限,體驗比較淺,所以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師一定的啟發(fā)。
【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設計為一課時,在這一課中我首先以朗讀帶動課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綠”后對“綠”的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層層深入,主要用討論點撥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愛綠”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題。再由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體驗法聯(lián)系他們自己以及身邊人的相似的經(jīng)歷或者體驗,談一下他們對于這種“愛”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這一課時談談教學的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對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顧導入本課,因為學生剛剛學完《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學生還沉浸在北國清凈、悲涼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導入對本課北平夏日之“綠”的學習,會讓學生覺得順其自然,學生的審美感受也比較容易調(diào)動,這也完全符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剛剛欣賞了北國的秋色,在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猶未盡,對于北方的風光,還戀戀不舍,尤其對于北京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還有很多期待。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是描繪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綠記》,體會一下作者深沉的“愛綠”之情。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
教師范讀時的語氣、語調(diào)、表情、體態(tài)都能作為一種“情感”的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他們看得見、聽得著,能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間接體驗文章蘊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學生的朗讀作為一種個體性活動是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耪垖W生復述“囚綠”的經(jīng)過。
、茖W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圈點出表現(xiàn)作者對“綠”摯愛的語句。
學生初讀課文,一般只能對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過以上兩個思考題,就能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聽讀,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內(nèi)容。對于以上兩個問題,學生在讀完課文之后首先自己發(fā)表看法,同學之間互相補充。而學生的歸納不免零散,需要教師的整理和提煉,并作為板書,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行文的脈絡,對全文有個整體的感知。
三、析讀、教讀
如果由教師一個人教授,學生密密麻麻地做筆記,這就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與新課標提倡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是背道而馳的。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也不可能用正確的方法有效地閱讀。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我主要運用討論點撥法。
在“理清思路”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兩個問題的解決,對全文的脈絡已經(jīng)熟悉了。為實現(xiàn)“學生把握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這一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安排學生討論:
1、囚綠后,“綠”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樣的變化?
。、作者為什么對“綠”如此摯愛?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在課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老師可以自己先做一個示范:
作者在文中不吝筆墨地贊美了“綠”,比如說:綠色是多么寶貴。∷巧?吹竭@里我就聯(lián)想到歐亨利的一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不幸患上肺病的瓊珊,心情低落。她說,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葉的時候自己將死去。畫家老貝爾曼為挽救她年輕的生命,在一個暴風雨之夜將象征著希望的“最后的葉子”畫在了墻上,而他自己卻因著涼死于肺病。老貝爾曼為了愛而死,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綠留給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學生根據(jù)老師的示范,以類似的方式來討論,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是:綠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它還象征著愛和幸福,是人們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著猗郁的年華等等,老師以板書的形式做好歸納。
學生討論后老師歸納時給出象征手法的定義: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形象表現(xiàn)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shù)手法。
老師總結(jié):作者在釋綠的時候提到的“盧溝橋事件”正是本文的寫作背景,聯(lián)系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我們對“綠”的認識應該更進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頑強正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我們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憲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對“綠”的歌頌正是對中國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不屈不撓精神的頌贊。一篇文章文質(zhì)優(yōu)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貴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滿著時代氣息,并結(jié)合了作者鮮明的寫作個性,能夠撩撥起人們的閱讀興趣的,它往往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
四、知識拓展、提升
作者對“綠”的愛是真誠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綠”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復雜的!扒艟G”后,作者發(fā)現(xiàn)“綠”病損后,有一些后悔和內(nèi)疚,但仍不放走它。在這里,作者對“綠”既怨怒又愛憐,既欲開釋又難舍的兩難心態(tài)表現(xiàn)得很到位。然而學生的閱歷有限,對于這種情感很難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談一談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說說自己當時的想法。
老師講莊子的寓言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一只很大的海鳥,魯國國君很喜歡,就必恭必敬把這只海鳥迎進了太廟,演奏《九韶》這樣莊嚴的音樂取悅它,準備了美酒給它喝,宰羊牛給它吃,每天用這樣的禮節(jié)儀式供奉,結(jié)果呢?這只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郁,郁郁寡歡,三天就死了。
老師總結(jié):面對人生百態(tài),面對種種沖突,有多少時候我們站在了他人的立場考慮事情?很多的紛爭往往就是因為站在自我的立場,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判斷評價,造成了諸多的格格不入。
結(jié)合寓言故事,運用啟發(fā)體驗法來引起學生的思索,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們對“愛”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于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很有幫助。
五、課堂小結(jié)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綠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戰(zhàn)敵人的刺刀。他通過對那一抹綠的歌唱,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精神的贊揚,同時引發(fā)了我們現(xiàn)實的思考,無論怎樣的境遇,我們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難,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靈。
六、布置作業(yè)
。薄⒃僮x全文,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完成小作文:對于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的做法你贊同嗎?為什么?字數(shù)要求300字以上。
七、評價與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本課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對常春藤感情變化這條主線來結(jié)構(gòu)全文的。設計的問題也很簡單,所有的問題都圍繞作者“愛綠”展開的,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由作者對“綠”的愛升華到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贊頌,從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這一過程中我把思考空間的都留給了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內(nèi)容,也能夠做好知識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關于“愛”的探討,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我覺得一堂課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設計,都難以設計出學生的“精彩”,一旦他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fā)出的“深刻”、“獨到”是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設計的。在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鮮活的思維,也要面臨嚴格的考驗,這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
【板書設計】
遇綠──喜悅綠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贊綠──留戀慰安、快樂看到民族希望
囚綠──愛憐追求光明的性格賦予時代精神
放綠──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綠──懷念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脈絡。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和合作探究,培養(yǎng)朗讀品味語言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故都深深的眷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作者對故都深深地眷戀之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秋天,一個充滿魅力的季節(jié),不同的人對秋天有不同的感受!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杜甫眼中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劉禹錫心中的秋;“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比可以酣高樓”是李白眼中的秋。今天,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樣子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以同桌為單位討論劃分文章脈絡。
明確:開頭(1—2)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板書:向往之情)
主體(3—12)中間段落具體描繪故都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板書:贊美之情)
結(jié)尾(13—14)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之情。(板書:眷戀之情)
2.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作者在三個部分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
明確: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nèi)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來寫故都的秋的。
(三)深入研讀,賞析文本
問1:作者欣賞的景有什么特殊之處?這些景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默讀文章3-12段,然后請學生舉手回答。
明確:作者眼中的房子是“破屋”;牽牛花的顏色藍色或白色最佳;草“疏落”“尖細且長”。共同點:清、靜、悲涼。(板書:悲涼)
問2:北平艷麗的景物很多,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景來寫?四人為小組進行討論,5分鐘后推選一名代表發(fā)言。
明確:“破屋”更有滄桑感,更能夠契合故都的文化底蘊;品味濃茶更是品味故都德深沉歷史;賞淡色的花更能突出故都秋的悲涼;零落的草是故都當下的命運寫照。這些景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實寫照。
問3:這些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是如何體現(xiàn)作何情感的?
明確: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表達了對故都的眷戀之情。(板書:情——眷戀,情景交融)
問4:文章結(jié)尾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
明確:為了與北國之秋形成對比,突出北國之秋的悲涼,更突出作者悲涼的心境,表達自己對故都的眷戀之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提問探究: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多媒體出示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風格)
明確: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這篇散文中充分的體現(xiàn)了舊社會時期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作者身為讀書人居無定,食有憂的狀況,由景入情的深入秋之“悲涼”同時也表達了對于故都的眷戀之情。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那是一幅水彩畫,美麗而落寞;是一支鋼琴曲,婉轉(zhuǎn)而憂傷;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完美交融。
作業(yè):選取文中你最感興趣的一幅景色,展開自己的聯(lián)想,寫成一首小詩歌,150字以內(nèi)。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15篇04-06
故都的秋課件設計05-08
《故都的秋》課件設計05-05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14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5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4篇04-14
《故都的秋》課件05-05
故都的秋教案課件05-10
《故都的秋》說課稿5篇12-04
故都的秋郁達夫原文及賞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