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1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除了平時的安全教育課反復強調安全,提高學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學科教學中也能很巧妙的滲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經(jīng)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體現(xiàn)“安全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如四年級下冊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要學習孩子的鎮(zhèn)定,父親的堅持,最終父子劫后團聚,真是了不起。找準時機讓學生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應該在危險的時候怎樣脫離險境?在讓學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識給大家做介紹,在學校組織的安全演練中,學生就不會是茫然的跟著跑,而是自然的運用知識進行練習。
我在上閱讀指導課《愛的教育》讓學生談最讓你感動的故事時,有學生提到了書中的一個小故事《獲勛章的小英雄》,這個故事講了老師帶大家到市政府大樓參加一個頒獎儀式,市長向大家講述了一個叫皮納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兒童的事跡,并授予他勛章。學生在談感受的時候,在別人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時機提出質疑:在那么湍急的`河水里,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難,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下去救人,可能會遇到什么危險?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誤救人的時間,小孩子又不會做出盲目的犧牲。
以上事例說明,安全教育其實是可以滲透在語文學科教育中,既不是讓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獲得安全的知識。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2
這一節(jié)課我設計了幾個情境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的教學風格,下面我將本課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情感脈絡流暢:
本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親情課文,我按照以各種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見,父親所做→父親的感人之舉,用自己的行為所鑄就的一曲父愛之歌→地下的三十八個小時→把機會讓給同學,共譜人性頌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
2、注重了對朗讀課文的.指導:
如對“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边@幾句話的朗讀指導,將其改編成詩歌的形式,再配上音樂,學生的感情一下子激發(fā)出來,聲情并茂的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再如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的朗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fā)生什么事,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使學生將自己以阿曼達的身份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隨之高尚起來!
3、注重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
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啟迪學生深入的思考,升華學生的情感。在最后我說了這樣一段話:“一次地震,書寫著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一句承諾,一分責任,譜寫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頌歌。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怎樣的思索,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隨著你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們會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間自有真情在,老師向同學們向學生推薦了三篇親情文章──《沒有一種冰不被陽光融化》《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父愛》,讓我們在一次次閱讀中,在一次次情感體驗中,在一次次心靈碰撞中,讓我們(與學生共同朗讀)感受親情、走進親情、擁抱親情!”這一拓展不僅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且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我認為這種親情教育不止讓學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動,將課堂的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成長中。我覺得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進之處:
1、沒有注重本文是略讀課文這一特點,牽著學生的痕跡太嚴重,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悟,缺乏對方法的指導。須知“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正是這一道理,切記,切記!
2、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
學完這節(jié)課,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犯了相當然的錯誤,高估了學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理解,沒有達到與學生的情感共鳴。要想與學生情感共振,還有一段歷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情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篇篇的課文閱讀中、體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態(tài),去豐富自己的思想。
總之,這節(jié)課的教學嘗試,給我?guī)淼母嗟氖撬伎,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讓激情真正的涌動于課堂!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講述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章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最大特點是以“情”字貫穿,尤其是幾處對父子倆的語言描寫,情真意切,極其感人。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
語文學習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在文中,父親說的“你是來幫助我的嗎?”“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出現(xiàn)了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貫穿全文。故在教學中,我緊緊地抓住這條感情線,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倆之間的對話,從而感受到愛的力量。
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的閱讀感悟還不夠深入充分,對父愛的理解也只是存在表面層次。沒有觸及孩子靈魂深處。此次教學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學生語言的訓練還不夠扎實;缺少對寫作方法的總結講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改進,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4
1、我在努力地體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說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后思考老師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后,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jié)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5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薄邦I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弊鳛楸菊n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xiàn)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學重點!耙粭l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皟蓚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ǘ┏浞忠龑Я撕⒆觽冏x,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后通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著想象讀,讀出感受。接著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永恒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著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采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范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斷升華。
。ㄈ┳⒅亓藢W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扎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jié)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于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xié)調 。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6
我是一名剛到該學校的教師,今天上午第一節(jié)課我上了一節(jié)匯報課。課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上課之前,因為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很擔心學生們的上課狀態(tài),不是對學生沒有信心,而是因為這個班是一個新班,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只是在初步養(yǎng)成階段,還需進一步鞏固。
在課堂上,我的擔心沒有多余,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孩子們的表現(xiàn)不是非常活躍,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還是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太可愛了!
回顧本節(jié)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說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后思考老師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后,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jié)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回到辦公室,我們組的老師真誠的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我忽視了對學生的承諾:
因為在講解課文之前,我說誰能猜到老師的問題將有獎勵。老師們建議說:應該以此為契機,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是呀!我們都在挖空心思來營造課堂氛圍,但往往忽視了課堂中的一些細節(jié),沒有做到以小見大,沒有扎扎實實去做好。
2、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并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在教學中,我讓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書“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三個字,我卻因為字太大,沒有和老師的板書協(xié)調起來,而讓孩子把字改小了。遺憾呀!遺憾!多么好的一個深入理解課文,小結課文的機會,因為教師的問題而浪費掉了。應該告訴同學們:他對課文理解的多深刻,一個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說明這對父與子的`偉大之所在。這比老師說十句話所起的作用還要大。真是讓我感到萬分的遺憾!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升華。
希望老師們不要忽視我所忽視的問題、現(xiàn)象,讓我們的課堂更能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我們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而努力。
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指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7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跡。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jù)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zhàn),學生就能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后,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睂W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fā)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lián)系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后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后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tài)認讀并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二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8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zhàn),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毕戎笇W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著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后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著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xiàn)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 相關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優(yōu)秀】相關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優(yōu)秀教學反思06-21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7-20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6-13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11-25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3-15
關于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6-15
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6-30
有關《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