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本課的教學反思是:
建議學生將想要變現的主體畫在畫面的顯著位置,而且要畫得大方些,然后再添加與主體有關的背景。添加背景時,教師可以用當堂示范或出示范作的方法來教小朋友用“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現物體的前后關系。
如果要給畫面上顏色,涂色比較枯燥,教師可以要求孩子減少畫面的涂色部分,可以這么說,將你認為畫得最精彩的部分上顏色,將背景上顏色,給畫面的5—7個部分上顏色……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在色紙上作畫,這樣可以相對減少上色面積,而且畫面色彩效果較好,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成功感。
另外,除了非特殊需要,涂色時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不留白的習慣,這樣上的色塊顏色較飽和,更有助于孩子們感受色彩。
課后,讓孩子們在下雨的'日子里觀察:有風的時候,雨滴會怎樣排列?當你站在門口或窗戶看外面的雨景,你覺得那些地方的雨滴看起來很清楚,那些地方的雨滴看起來不明顯?天上落下來的雨滴都流到哪里去了?
鼓勵孩子將觀察到的情景表現出來,可以運用剪貼、撕貼等方式表現雨滴。
【淅瀝的小雨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淅瀝的小雨教學反思01-18
《淅瀝的小雨》教學反思01-26
淅瀝的小雨美術教學反思07-11
《小小雨點》教師教學反思08-10
《小雨沙沙》教學反思01-08
大雨小雨教學反思05-16
小雨沙沙教學反思06-04
《小雨沙沙》的教學反思03-23
《小雨沙沙》教學反思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