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開, 波搖石動(dòng)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 疑是山陰雪后來。
這是作者寓居?xùn)|魯時(shí)的作品。那時(shí),他常與魯中名士孔巢父等往還,飲酒酣歌,時(shí)人稱他們?yōu)椤爸裣荨薄4嗽娋陀涗浿娙水?dāng)年的一段生活。
東魯是唐時(shí)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開”。第一句寫景就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guān),把天開與日落聯(lián)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shí)感:“日落”時(shí)回光反照的現(xiàn)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fā)端。
“波搖石動(dòng)水縈回”。按常理應(yīng)該波搖石不動(dòng)。而“波搖石動(dòng)”,同樣來自弄水的實(shí)感。這是因?yàn)楝F(xiàn)實(shí)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shí),往往會(huì)產(chǎn)生各種錯(cuò)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dòng)”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象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tài)。一個(gè)“輕”字,很好地表現(xiàn)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jié)到抒情。這里,詩人并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gè)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東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shí),在一個(gè)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連夜乘舟造訪,隔了一宿才到達(dá)。王到后,卻不入見,反而掉過船頭回去了。別人問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乘興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shí)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shí)那物我兩忘的情態(tài)。那時(shí),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訪友的打算,用訪戴故事未必確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興,卻與雪夜訪戴的王子猷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無怪乎詩人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shí)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gè)“疑”字運(yùn)用得極為傳神。
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來,因而用之,借其一端,發(fā)揮出無盡的詩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絕的特長之一。此詩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與此是分不開的,不特因?yàn)閷懢叭朊睢?/p>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dòng)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疑是山陰雪后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fēng)流到剡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夕陽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搖,石影動(dòng),流水回旋縈繞。
駕起小舟,乘著月光,沿著溪水轉(zhuǎn),恍如王子猷山陰雪后尋訪戴安道。
水似青龍盤繞著石堤,魯門西桃花夾岸。
假如在這晶瑩月色中泛舟,王子猷雪夜訪友的瀟灑又豈能比擬!
注釋
⑴東魯門:據(jù)《一統(tǒng)志》記載:東魯門在兗州(今山東曲阜、兗州一帶)城東。
、粕常核灾亍L斓归_: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强M回:縈繞回旋。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xué)堂遺跡》詩:“系舟接絕壁,杖策窮縈回!
⑷泛月:月下泛舟。尋:這里是沿、隨的意思。
⑸山陰:今浙江紹興。山陰雪:據(jù)《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東晉人王徽之家住山陰,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潔白,忽憶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訪問。經(jīng)過一夜的時(shí)間,才到達(dá)戴的門前,卻不入門而回。人家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陰:一作“隱”。
、时P:環(huán)繞。兩句意為:河水像青龍一樣環(huán)繞著石堤,流向桃花夾岸的東魯門西邊。
、撕梧矗╟hì):何異。風(fēng)流:這里指高雅的行為。剡溪(shàn):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
賞析
這組詩記錄著詩人寓居?xùn)|魯時(shí)的一段生活。東魯是唐時(shí)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這組詩的第一首流傳較廣。此詩首句“日落沙明天倒開”,寫景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guān),把天開與日落聯(lián)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shí)感:“日落”時(shí)回光反照的現(xiàn)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fā)端。
次句“波搖石動(dòng)水縈回”。按常理應(yīng)該波搖石不動(dòng)。而“波搖石動(dòng)”,同樣來自弄水的實(shí)感。這是因?yàn)楝F(xiàn)實(shí)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shí),往往會(huì)產(chǎn)生各種錯(cuò)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dòng)”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像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tài)。一個(gè)“輕”字,很好地表現(xiàn)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jié)到抒情。這里,詩人并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gè)著名典故,即《世說新語》中“王子猷雪后訪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俺伺d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shí)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shí)那物我兩忘的情態(tài)。那時(shí),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訪友的打算,用訪戴故事未必確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興,卻與雪夜訪戴的王子猷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無怪乎詩人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shí)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gè)“疑”字運(yùn)用得極為傳神。
第二首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在寫法上與第一首有相似之處!八髑帻埍P石堤”,用青龍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寫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轉(zhuǎn),又賦予無生命物象以生氣,使詩中景物充滿生機(jī)。“桃花夾岸魯門西”,不僅點(diǎn)明了泛舟的季節(jié)和地點(diǎn),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兩岸桃花掩映的美麗景象。“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fēng)流到剡溪”兩句也是運(yùn)用了“王子猷雪后訪戴”的典故,這里不涉及懷人訪友,僅取山陰夜晚的景致和乘舟剡溪的興致,表明泛舟東魯門的景物環(huán)境與情致意趣。
這組詩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來,因而用之,借其一端,發(fā)揮出無盡的詩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絕的特長之一。此詩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與此是分不開的,不特因?yàn)閷懢叭朊睢?/p>
【東魯門泛舟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07-14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06-11
東魯門泛舟二首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翻譯及賞析01-30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翻譯賞析02-16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翻譯及賞析10-11
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全詩翻譯與鑒賞10-09
《東魯門泛舟二首》古詩鑒賞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