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姚老師執(zhí)教的“研究透鏡”一課受益匪淺。本節(jié)課姚老師通過透鏡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一個良好時機?紤]到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對形象直觀的東西接受能力較強的特點,她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小游戲—捉金魚。具體做法是:在一個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條小金魚,讓學生看準后用手去捉。學生的興趣高漲,爭先恐后的要求動手,覺得這只是舉手之勞而已。當一個學生失敗后,別的學生更是躍躍欲試。當?shù)诙䝼也失敗后,他們便滿臉狐疑了:為什么捉不到魚呢?怎么樣下手才能捉到呢?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疑問情景,這時再啟發(fā)學生:看到魚,說明有光從魚處進入了我們的眼睛,為什么看到了卻捉不到?把學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對比上來。經(jīng)過這樣巧妙、合理的設置情景,又用符合學生認識水平的問題,有層次、有梯度的把學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識,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便顯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在《研究透鏡》教學中,姚老師先回憶光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時的傳播情況。因為舊知識的鋪墊,學生都知道會沿直線傳播。然后問學生:如果讓光從空氣斜射到水中,光的'傳播方向會不會發(fā)生變化?此時猜想無非兩種結果:會,不會。接著姚老師通過直觀形象的實驗,把一支鉛筆放入水中,從上面觀察鉛筆的變化,使學生一目了然看到現(xiàn)想,從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在教學中亦如此,因此我們要象姚老師那樣,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不斷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手段提出種種假設或猜想,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假設或猜想的方法解決問題,還要在猜想的同時發(fā)動學生動手探究,進行交流、討論,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善于學習的人。教師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漁”,何樂而不為呢?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研究透鏡》評課稿】相關文章:
研究透鏡評課稿01-03
研究透鏡評課稿(6篇)01-03
研究透鏡評課稿6篇01-03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評課稿(3篇)01-09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評課稿3篇01-09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2篇01-01
排球課評課稿01-02
小學英語評課稿(14篇)12-29
小學英語評課稿14篇12-29
散步評課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