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么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計算機實驗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計算機實驗報告1
課程 _多媒體技術________實驗名稱___PHOTOSHOP______ 第 頁 共 頁
系 別_陜西省中職骨干教師培訓班___ 實驗日期 xx 年 8 月 6 日 專業(yè)班級___計算機________ 實 驗 報 告 日 期 07 年 8 月 6日 姓 名____ 辛樹斌_______學號 _048____ 報告退發(fā) ( 訂正 、 重做 )
一、實驗目的
熟悉應用PHOTOSHOP 在圖形處理中的操作,
二、實驗內容
按照樣張的樣子把兩張素材文件合并為一個圖像文件。
保存文件為.psd (不得合并圖層)
樣張:
素材:
三、實驗環(huán)境
實驗應用系統(tǒng)及軟件:WINDOWNS XP和PHOTOSHOP
硬件環(huán)境:
四、實驗步驟
1、從桌面上啟動PHOTOSHOP
2、應用菜單欄中的“文件”菜單“打開”命令分別打開兩個圖形文件“城市風.JPG”和“云天.jpg”
3、應用“圖象”—>“旋轉畫布”—>“水平反轉畫布”對文件“云天.jpg”進行轉換。
4、使用方框工具選中中間圖片,使用CTRL+j新建圖層.
5、選擇新建圖層,并選擇“魔術棒工具”大致選出“城市風光.jpg”文件中的建筑輪廓,并配合使用SHIFT、ALT鍵完成精細的選擇。
6、使用“選擇”菜單中的“反選”命令選中建筑圖片拖動到云天圖片中。
7、使用CTRL+T對圖片進行自由變換使其符合云天圖片大小。
8、保存文件名為xin.psd
五、實驗結果
在實驗中著重應用了PHOTOSHOP中的圖片反轉、圖層的建立、圖片中的扣圖、圖片的自由變換,基本達到了實驗目標。
六、總結
實驗過程中,開始我不知道如何去除圖片中的背景、經(jīng)過請教摸索終于掌握了其應用方法。個人方面我覺得初次接觸PHOTOSHOP很有收獲。
計算機實驗報告2
課 程 名 稱:
課 程 代 碼:學院(直屬系):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年級/專業(yè)/班: 學 生 姓 名:學 號:實驗總成績: 任 課 教 師: 開 課 學 院: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 實驗中心名稱: 汽車交通實驗中心
西華大學實驗報告(理工類)
開課學院及實驗室:汽車學院機房(5D-215)
實驗時間: 年月日
1、實驗目的
2、實驗設備、儀器及材料
3、實驗內容
一般實驗:
3.1實驗方案設計與選擇(設計性、創(chuàng)新性實驗需寫該項內容) 3.2實驗原理及實驗步驟(實驗工作原理或實驗的主要操作過程) 3.3實驗記錄(核心代碼及調試過程)
注解:理工科實驗需記錄實驗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圖表、計算、現(xiàn)象觀察等,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其它如在計算機上進行的編程、仿真性或模擬性實驗需記錄程序核心代碼以及程序在調式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記錄程序執(zhí)行的結果。
上機實驗:
3.1上機實驗的內容及要求
3.2算法設計思想與算法實現(xiàn)步驟
3.3程序核心代碼,程序調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4 程序運行的結果
4、實驗總結
4.1實驗結果分析及問題討論
4.2實驗總結心得體會
注解:實驗總結的內容根據(jù)不同學科和類型實驗要求不一樣,一般理工科類的實驗需要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且對實驗過程中問題進行討論;在計算機上進行的編程、仿真性或模擬性實驗需要對上機實踐結果進行分析,上機的心得體會及改進意見。其它實驗應總結實驗過程寫出心得體會及改進意見。
說明:各門實驗課程實驗報告的格式及內容要求,請按照實驗指導書的要求手工書寫。
1、實驗目的
2、實驗設備、儀器及材料
3、實驗內容
3.1上機實驗的內容及要求
3.2算法設計思想與算法實現(xiàn)步驟
3.3程序核心代碼,程序調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4 程序運行的結果
4、實驗總結
4.1程序運行結果分析及思考題討論
4.2實驗總結心得體會
計算機實驗報告3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文件的復制、移動、刪除;
2.掌握文件的重命名、屬性的設置;
3.掌握文件的查找;
4.掌握文件夾選項操作。
5.通過控制面板查看和修改主要輸入/輸出設備的設置;
6.查看和修改系統(tǒng)基本配置信息。
7.通過用戶管理設置,使計算機為多人合用,同時管理員可以根據(jù)需要
控制其它用戶的操作權限;
8.通過對計算機的環(huán)境設置,優(yōu)化計算機的性能,加強用戶的計算機安
全意識,提高計算機病毒應對能力。
二、實驗任務
1.查找文件“notepad.exe”,在D盤上以自己的學號為名建立一個新的
文件夾,在此文件夾內建一名為“記事本”的文件夾,將文件“notepad.exe”復制到“記事本”文件夾下面,屬性修改為“只讀”,然后在桌面上創(chuàng)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2.顯示“我的文檔”文件夾下所有文件的擴展名。
3.修改鼠標、顯示器、輸入法的設置。
4.顯示系統(tǒng)硬件配置信息。
5.添加/刪除程序。
6.添加、刪除用戶,修改用戶信息。
7.修改虛擬內存設置,優(yōu)化計算機性能
三、實驗檢查內容
1.是否在E區(qū)建立以自己學號為名的文件夾
2.是否在學號文件夾中創(chuàng)建名為“記事本”的文件夾
3.是否將“notepad.exe”文件復制到“記事本”文件夾中
4.“notepad.exe”文件的屬性是否修改為“只讀”
5.是否在桌面上創(chuàng)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6.是否顯示文件的擴展名
7.修改鼠標處于“正常選擇”狀態(tài)的顯示圖形
8.修改顯示器的分辨率
9.設置CTRL+SHIFT+1為某種中文輸入法的熱鍵
10.設置Windows系統(tǒng)在“關閉程序”事件時的聲音
11.查找本機CPU的頻率
12.寫出本機網(wǎng)絡適配器的名稱
13.添加一個以自己學號為名的用戶
14.將虛擬內存設置到D區(qū),最大值為1GB。
計算機實驗報告4
一、實驗目的
1.了解LAN中常用的幾種傳輸介質、連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點。
2.學習雙絞線、同軸電纜網(wǎng)線的制作和掌握網(wǎng)線制作工具,電纜測試儀的使用。
二、實驗任務
1.掌握LAN中常用的幾種傳輸介質、連接器的連接方法與實際使用。
2.獨立制作一根合格的雙絞線或同軸電纜的網(wǎng)線。
三、實驗設備
實驗所需設備有5類雙絞線,RJ-45頭,細纜,BNC接頭,T型頭,端接器、同軸電纜、收發(fā)器、AUI電纜、雙絞線、同軸細纜壓線鉗,電纜測試儀,剝線鉗、剪刀等。
四、相關基本知識
1.電子電路,數(shù)字邏輯電路。
2.微型計算機工作原理,計算機接口技術。
3.計算機網(wǎng)絡拓撲結構,網(wǎng)絡傳輸介質等基礎知識。
五、實驗內容與步驟
。ㄒ唬⿲嶒炘
目前計算機網(wǎng)絡的有線通信大多采用銅芯線或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常用的傳輸介質有同軸粗纜與細纜,無屏蔽雙絞線(UTP)、光纖等。網(wǎng)絡中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換,通過網(wǎng)絡終端設備將要傳輸?shù)男畔⑥D化成相關傳輸介質所需的電信號或光信號,然后通過傳輸介質、網(wǎng)絡設備進行傳輸。不同的傳輸介質具有不同的電氣特性、機械特性、和信息傳輸格式,因此,它們也就具有不同的傳輸方式、傳輸速率,傳輸距離等。在組建局域網(wǎng)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 (如覆蓋范圍、應用對象、性能要求、資金情況等)來決定采用何種網(wǎng)絡拓撲結構、傳輸介質及相關的網(wǎng)絡連接設備等。
雙絞線:雙絞線是由兩根絕緣金屬線互相纏繞而成,這樣的一對線作為一條通信鏈路,由四對雙絞線構成雙絞線電纜。雙絞線點到點的通信距離一般不超過100米。目前,計算機網(wǎng)絡上用的雙絞線有三類(最高傳輸率為10 Mbps)、五類線(最高傳輸率為10 0 Mbps)、超五類線和六類線(傳輸速率至少為250 Mbps)、七類線(傳輸速率至少為600 Mbps)。雙絞線電纜的連接器一般為RJ-45.
。ǘ⿲嶒灢襟E
1.首先用壓線鉗的剪線刀口剪裁出計劃需要使用到的雙絞線長度。
2.抽出外套層,可以利用壓線鉗的剪線刀口將線頭剪齊,再將線頭放到剝線專用的刀口,稍微用力握緊壓線鉗慢慢旋轉,讓刀口慢慢劃開雙絞線的保護膠皮,然后剝掉外套層。
3.排序,根據(jù)實際需要按照標準將線排序。
4.整理,排序后應盡量將線頭拉直理平,然后用壓線鉗將多余的線頭剪掉。
5.插入水晶頭,將排序后的雙絞線線頭插入部分插入到水晶頭中,插入后用力壓住雙絞線,盡力的將雙絞線頭向水晶頭中推,以保證線頭充分的插入水晶頭中。
6.壓線,經(jīng)過上述步驟后,只要使用壓線鉗將線壓緊即可。
。ㄈ┗卮鹚伎碱}。
1)雙絞線、細纜、粗纜三種傳輸介質各有什么特點
同軸線和雙絞線的區(qū)別主要是網(wǎng)絡拓撲不同,同軸電纜只能是總線型結構,而雙絞線則是星型結構。三種介質傳輸?shù)淖畲髱挷煌,粗纜傳輸帶寬最寬,其次,細纜,最宅的雙絞線。不過雙絞線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傳輸距離比細纜和粗纜長。
2)A線序和B線序有何區(qū)別若不遵循上述標準,是否所做的網(wǎng)線不可用。
兩端的線序相同叫直通線,都遵循568B標準,不同類型設備之間連接使用直通線,如網(wǎng)卡到交換機,網(wǎng)卡到ADSL modem,交換機到路由器等;而一端為568B線序,一端為568A線序的為交叉線,即1-3、2-6調換,用于相同設備之間的連接,如兩臺電腦的網(wǎng)卡連接,交換機與交換機之間的連接,交換機與集線器連接等。
不按上述標準,只要保持線序正確,就可以正常使用。
計算機實驗報告5
實驗一 基本運算器實驗
一、實驗目的
1. 了解運算器的組成結構
2. 掌握運算器的工作原理
3. 深刻理解運算器的控制信號
二、實驗設備
PC機一臺、TD-CMA實驗系統(tǒng)一套
三、實驗原理
1. (思考題)運算器的組成包括算數(shù)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浮點運算單元FPU(Floating Point Unit)、通用寄存器組、專用寄存器組。
、 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
ALU主要完成對二進制數(shù)據(jù)的定點算術運算(加減乘除)、邏輯運算(與或非異或)以及移位操作。在某些CPU中還有專門用于處理移位操作的移位器。
通常ALU由兩個輸入端和一個輸出端。整數(shù)單元有時也稱為IEU(Integer Execution Unit)。我們通常所說的“CPU是XX位的”就是指ALU所能處理的數(shù)據(jù)的位數(shù)。
、 浮點運算單元FPU(Floating Point Unit)
FPU主要負責浮點運算和高精度整數(shù)運算。有些FPU還具有向量運算的功能,另外一些則有專門的向量處理單元。
、 通用寄存器組
通用寄存器組是一組最快的存儲器,用來保存參加運算的操作數(shù)和中間結果。
、 專用寄存器
專用寄存器通常是一些狀態(tài)寄存器,不能通過程序改變,由CPU自己控制,表明某種狀態(tài)。
而運算器內部有三個獨立運算部件,分別為算術、邏輯和移位運算部件,邏輯運算部件由邏輯門構成,而后面又有專門的算術運算部件設計實驗。
下圖為運算器內部原理構造圖
2. 運算器的控制信號 實驗箱中所有單元的T1、T2、T3、T4都連接至控制總線單元的T1、T2、T3、T4,CLR都連接至CON單元的CLR按鈕。T4由時序單元的TS4提供(脈沖信號),其余控制信號均由CON單元的二進制數(shù)據(jù)開關模擬給出。控制信號中除T4為脈沖信號外,其余均為電平信號,其中ALU_B為低有效,其余為高有效。 下圖為ALU和外圍電路的連接。圖中的小方框代表排針座。
在運算器的工作過程中,S3 S2 S1 S0 和CN為控制信號,F(xiàn)C為進位標志,F(xiàn)Z為運算器零標志。運算器的邏輯功能見下表,表中功能欄的FC、FZ表示當前運算會影響到該標志。
(思考題)運算器功能的選擇:
如圖在表中,可以通過調整S3 S2 S1 S0和CN的值來改變運算類型,功能如上圖所示,不同的S3 S2 S1 S0和CN的值對應不同的運算類型和結果。
CON單元的數(shù)據(jù)開關控制數(shù)據(jù)的形成。
(思考題)運算器的數(shù)據(jù)通路:
以下為數(shù)據(jù)通路圖
(思考題)運算器的各組成部件的控制信號的作用:
LDA和LDB控制存入數(shù)據(jù)的位置(具體運行方式如上圖所示)
SD27到SD20通過開和關兩個狀態(tài)控制輸入數(shù)據(jù)
而S3 S2 S1 S0和Cn控制運算的類型(Cn只用于移位運算)
四、實驗內容
(1) 按圖1-1-5連接實驗電路,并檢查無誤。圖中將用戶需要連接的信號用圓圈標明(其它實驗相同)。
計算機實驗報告6
程序控制器實驗
一、 實驗目的:
(1) 理解時序產(chǎn)生器的原理,了解時鐘和時序信號的波形。 (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組成知識。 (3) 掌握微指令格式和各字段功能。
(4) 掌握微指令的編制、寫入、觀察微程序的運行
二、 實驗設備
PC機一臺,TD—CM3+實驗系統(tǒng)一套。
三、 實驗內容及要求:
。ㄒ唬 實驗原理:
微程序控制電路與微指令格式 (A) 微程序控制電路
微程序控制器的組成見圖10,其中控制存儲器采用3片2816的EPROM,具有掉電保
2
護功能,微命令寄存器18位,用兩片8D觸發(fā)器(74273)和一片4D(74175)觸發(fā)器組成。微地址寄存器6位,用三片正沿觸發(fā)的雙D觸發(fā)器(7474)組成,它們帶有清“0”端和預置端。在不判別測試的情況下,T2時刻打入微地址寄存器的內容即為下一條微指令地址。當T4時刻進行測試判別時,轉移邏輯滿足條件后輸出的負脈沖通過強置端將某一觸發(fā)器置為“1”狀態(tài),完成地址修改。
在該實驗電路中設有一個編程開關(位于實驗板右上方),它具有三種狀態(tài):PROM (編程)、READ(校驗)、RUN(運行)。當處于“編程狀態(tài)”時,實驗者可根據(jù)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將微指令二進制代碼寫入到控制存儲器2816中。當處于“校驗狀態(tài)”時,可以對寫入控制存儲器中的二進制代碼進行驗證,從而可以判斷寫入的二進制代碼是否正確。當處于“運行狀態(tài)”時,只要給出微程序的入口微地址,則可根據(jù)微程序流程圖自動執(zhí)行微程序。圖中微地址寄存器輸出端增加了一組三態(tài)門,目的是隔離觸發(fā)器的輸出,增加抗干擾能力,并用來驅動微地址顯示燈。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圖 圖10
(B) 微指令格式
微指令字長共24位,其控制位順序如圖所示。
圖11 微指令格式
A字段 B字段
C字段
MA5--MA0
為6位的后續(xù)微地址,A,B,C為三個譯碼字段,分別由三個控制位譯碼出多個微命令。C字段中的P(1)是測試字位。其功能是根據(jù)機器指令及相應微代碼進行譯碼,使微程序轉入相應的微地址入口,從而實現(xiàn)微程序的順序、分支、循環(huán)運行,。圖中I7一I2為指令寄存器的第7--2位輸出,SE5—SE0為微程序控制器單元微地址鎖存器的強置端輸出。
(C)二進制代碼表
二進制微代碼表
將全部微程序按照指令格式變成二進制微代碼 可得上表
。ǘ 實驗內容
1. 按照實驗接線圖連接好實驗線路,并且檢查線路,確保無誤。 2. 對微控器的讀寫操作(1)手動讀寫 (2)聯(lián)機讀寫 3.運行微程序(1)本機運行 (2)聯(lián)機運行
這次實驗安排了四條機器指令,分別為 ADD(0000 0000)、IN(0010 0000)、OUT(0011 0000)和 HLT(0101 0000),括號中為各指令的二進制代碼,指令格式如下:
助記符 機器指令 說明 R0
HLT 01010000 停機
實驗中機器指令由 CON 單元的二進制開關手動給出,其余單元的控制信號均由微控制器自動產(chǎn)生,為此可以設計出相應的數(shù)據(jù)通路圖,見圖 3-2-8 所示。 幾條機器指令對應的參考微程序流程圖如圖 3-2-9 所示。圖中一個矩形方框表示一條微指令,方框中的內容為該指令執(zhí)行的微操作,右上角的數(shù)字是該條指令的微地址,右下角的數(shù)字是該條指令的后續(xù)微地址,所有微地址均用 16 進制表示。向下的箭頭指出了下一條要執(zhí)行的指令。P<1>為測試字,根據(jù)條件使微程序產(chǎn)生分支。
先手動將微指令輸入到CM中,然后利用存儲好的微程序驗證00100011(23)
自加,并輸出結果。思考題:設計并修改電路,編寫用微程序實現(xiàn)存儲器中兩個單字節(jié)十六進制數(shù)的加法運算,結果輸出至OUT單元。 要求:操作數(shù)由IN單元
MEM
ALU 結果 OUT單元輸出
。ㄈ 實驗要求
(1) 按照實驗步驟連接好電路,按照要求內容進行實驗 (2) 記錄本次實驗的所有運行結果,故障現(xiàn)象及排除過程 (3) 在要求實驗的基礎上試解決思考題的問題 (4) 記錄本次實驗的收獲和想法
四、 實驗步驟、觀察與思考:
。ㄒ唬⿴讞l機器指令對應的參考微程序流程圖如下
1. 連接實驗線路:
仔細查線無誤后接通電源。如果有‘滴’報警聲,說明總線有競爭現(xiàn)象,應關閉電源,檢查接線,直到錯誤排除。
2.對微控器進行讀寫操作,分兩種情況:手動讀寫和聯(lián)機讀寫。
1) 手動讀寫
【計算機實驗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