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路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你踏“雪”尋“梅”;沒有都市的歌舞升平,你“夜泊”“西湖”。就這樣,你思考著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和歷史的蒼涼;就這樣,你描繪著江南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和世態(tài)人情;就這樣,你用你的筆直接觸向文人的心路歷程;就這樣,你詛咒著廢墟,又寄情于廢墟……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憂傷感觸,聽你一一訴說。
一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面對輝煌,永遠感召著我們的靈魂。而你,余秋雨,沒有顧忌,沒有思忖,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體會著自己的渺小。
面對被破壞面目全非的舉世文化瑰寶,你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剖析著王道士麻木的靈魂,引領他跪地懺悔。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面對這一出整個民族在顫悸的歷史悲劇,你無情地撕開她的傷口。
一個古老民族在滴血!
但你終究是明白的,于是,蹲縮在道士塔前寫下這樣的文字:“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
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來一個漠然。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覺無聊……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你在痛斥,痛斥王道士的愚昧;你在譴責,遣責清政府的冷漠麻木。而更多的,你在為祖國的古老燦爛文化的榮耀與恥辱而感慨萬千。
二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到這里就是黏,黏住過客的思念;雨到了這里纏成線,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江南始終是有著那一份“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的柔情和恬淡,觸碰了你,觸碰了我,也觸碰了余秋雨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江南,也便是由水和云所鋪成的!
當轟鳴的機器與凝重的水泥世界,掩埋了遠古的那份單純和寧靜;當破碎的激情與饕餮的物欲橫飛,充斥著心底的那份善良和柔情。也只有在門口看著煙雨下的老人,雨水輕輕的飄落在水中。這才知道什么叫心靜如水,什么叫“心,軟了,化了”。
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云凝暮,霜冷長河般的歷史亦如追風而逝的秋葉,蓬飛零落。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任淡淡的情緒在心底縈繞,江南依然恬淡如故!
或許也只有在這一方凈土,才能在俯仰之間,從容面對滄海桑田。重九的陶菊依舊繞舍似陶家,中秋的蘇月依然皎皎空中掛。
正如一種禪境,她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在觀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便是他,帶著崇敬和疑問瞻仰著這為大文豪。
從“垂淚千行便濯纓”到《永州八記》,那種入世與出世的蒼涼與孤獨封存了很久很久,直到被你的淚水所濕潤。
靈魂的居出不僅緣于世內之紛亂,更是宇宙深淵處一泓深潭。柳宗元有“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的打算,小小的仕途再也無法承載他那顆滄桑的心。于是,他來了,將困厄感傷的心境寄托與游山玩水和紙墨之間。一切都很靜。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里歷來寧靜。
但他的心在滴血!
四廊臺烽火空余夢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你說。
因為廢墟吞沒了你的企盼,你的記憶。然而是你,定義了廢墟,又給了它新的詮釋。
廢墟,并不僅僅是斷壁殘垣散落在一片荒蕪之中的蒼涼。古羅馬的角斗場、中國的圓明園、瑪雅文化遺址都可以說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廢墟,歷史面對它們顯得有些殘忍,但它們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它們就如同時間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承載了不同民族厚重的發(fā)展歷程,昭示著不同民族文明的興盛與衰敗。讓人窺見到一個民族步履的蹣跚。又似垂死老人的遺言,使你不能不為之動容。人類的歷史是生命的延續(xù),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因此你吶喊: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后記:蒼天緘默,大地無語。于是我終于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任,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苦在內心的敏感……
- 相關推薦
【心路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文化苦旅讀書感10-17
文化苦旅讀書感文化苦旅閱讀體會12-13
文化苦旅作文01-28
文化苦旅閱讀筆記06-08
文化苦旅好詞好句01-27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1-28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0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27
讀文化苦旅的心得體會05-29
2022年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