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道德經》讀后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讀后感1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著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chuàng)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全文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它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如果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shù)。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僅區(qū)區(qū)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道理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社會、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對待老人盡心盡孝、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道德經》讀后感2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xiàn)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不知道要如何實現(xiàn),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后感3
今天我剛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獨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個拐彎處,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叼著香煙的人站在角落里。月亮高高掛,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他的發(fā)色一樣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裝束,我斷定他是一個混混。
于是我猶豫著不敢向前,就在此時,一個小學生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那個混混攔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臉奸笑的說:“小子,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吧,大爺我沒錢花,接我點錢!笨粗切W生害怕的樣子,我真想沖上去一腳把他踹到東門揀菜屑去。
可一想:現(xiàn)在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來,一會沒把他干到,自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跑到西方游樂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換算了吧。我就繞到回家了。
又一個夜晚,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亮下同一個混混。這回,他攔住了一個中學生。我想,這回再也不能放過他了。正好一個叔叔從商店里出來,我急忙拉著叔叔說:“叔叔,那有個混混正在搶錢!蹦鞘迨迓犕暝拋G下東西,對我說了聲謝謝,就沖了上去。幾下就把那個混混抓住了,只見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銬,銬住了混混的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叔叔是警察!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著月亮,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美麗。
《道德經》讀后感4
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有自身一脈相傳的文化傳統(tǒng),而每一種文化傳統(tǒng)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經典,這些經典體現(xiàn)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思維的范式,并在歷史的時空中長久傳承,積淀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書寫下厚重的一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重要經典。
《道德經》形成于中華文明的“軸心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后來在漢代被奉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產生的宗教——道教的經典。它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經典《易經》一樣,天、地、人三才無所不包,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經濟、養(yǎng)生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含義深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關于《道德經》的產生和形成,長期以來有著眾多的記載和傳說,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考察,大體應以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為坐標,即“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較為接近歷史的真相。即使是后來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漢墓帛書本和戰(zhàn)國楚簡本的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出入,應該說也大體與太史公記載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遠。
《道德經》雖然僅有五千多言,而兩千多年以來的注疏詮釋文本則多達千種以上,文字超過數(shù)千萬言。近代西風東漸,東西方兩種文明發(fā)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經》又被翻譯為多種外國文字,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這本簡短的中華文明經典,為何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以及歷久彌新的歷史魅力?它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義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和詮釋?它對中國古代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對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文明產生的諸多難題有著怎樣的啟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這里,筆者僅就人類文明與宗教經典的關系,探討和發(fā)掘《道德經》中“和諧”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以尋求其對當代社會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一、以“道”為核心的大戰(zhàn)略思想
“道”是《道德經》中最核心的概念,F(xiàn)代人一般根據(jù)西方哲學的概念,把“道”解釋為“物質”、“精神”或“規(guī)律”。然而這些解釋都不符合《道德經》的本義。
任法融:《道德經釋義》,北京白云觀印,第3頁。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guī)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根本!暗馈笔腔煸獰o極,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氣場,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經釋義》,北京白云觀印,第3頁。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與德構成萬物發(fā)生、發(fā)展的依據(jù),而道又為德之本。
只有正確理解了“道”,才能正確理解“德”,從而正確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為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第4章中總結了道的三種本質特征:即道沖、道淵和道湛!暗罌_”是說,道“空虛”、“常無”,是一種虛空若無、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東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養(yǎng)萬物卻永不窮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幾近于無的精細微小而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道淵”是說,道深奧難測,而為萬物本源。它先于天地萬物而存在,是天地萬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謂上帝神人而存在,沒有人知道它由何而來!暗勒俊笔钦f,道雖然如水之清澈無物,但又真實存在,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迎之不見其身,隨之不見其后”,其跡幾近于無,卻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實存在的,而非完全虛空。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說道的運行規(guī)律是“自然”。所謂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令萬物各按其本性發(fā)展,而不妄加干涉騷擾,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義,任物隨性發(fā)展。所謂物性各異,而道不棄物,道不棄人。不爭、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無欲,故可名小,它無欲、無私、常能以清靜、無私寡欲,處下、抱柔守雌而自處。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意味著天地萬物的根本在于幾近于零的無;仡櫪献铀f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貫穿于天地萬物,但終究要歸根復命,“歸于樸”,歸于無。萬物之運動終究要歸根反本,而這一本正是“無”,因此人類之法道,亦應該“無為”也。通常人們將老子的“無為”思想誤解為無所作為的消極思想。其實它的'基本含義是對事物發(fā)展變化應因勢利導,不容任何主觀意志,順應事物發(fā)展的自然法則而用事。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屢屢出現(xiàn)。如“柔弱勝剛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其實老子所說的弱,并非本質上的弱,而是表面謀略性的弱,目的是勝強。
因此,立身處世、修身治國,如果要保持長久,則需要持柔弱之道,拋棄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強”、“大”、“貴”、“上”,踐行“柔弱勝剛強”的理念。在現(xiàn)實中,奉行貴柔守雌、不爭處下、無私寡欲等不爭主義原則。這是老子留給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戰(zhàn)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義
從《道德經》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實踐“道”,發(fā)揮“道”在現(xiàn)實政治中的無窮功用,從而給統(tǒng)治者自身和普羅大眾帶來長久的福利。所謂“善建者不撥,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將自賓”。即是說,遵循“道”可以使一國社稷長久,并引來四方歸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國家的治理方式從高到低有四種等級,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無為之政,以放任主義,任民眾自由生計、自由發(fā)展,以至于民眾不能感知統(tǒng)治者的存在,而以為一切不過是他們自然而然所致。這種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認為的最高等級的國家治理方式。這種法理方式要求,為政者能“為天下渾其心”、“以百姓心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而令民眾自由發(fā)展,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效果。其他的治國方式,如行仁義而令百姓贊譽、行嚴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懼、行壓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道德經》讀后感5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yǎng)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劃等號呢?于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薄膀_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shù)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睜敔敶饝。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后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fā)現(xiàn)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y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么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shù)氖找魴C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后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德經讀后感]道德經讀后感03-21
道德經典散文09-30
道德經名句09-30
道德經經典句子06-08
道德經名言12-24
道德經原文閱讀04-20
《道德經》名言欣賞10-14
道德經原文內容11-30
道德經感悟心得05-18
道德經名言名句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