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一文有感
關于總根源的問題,佛家的說法是有因,一切都是因為有因,有緣,于是就形成了果。但是,今生的這枚果其實都是色,都是空,都是生生世世輪回的果。所以,佛家勸導世人今生要空,要慈悲,要般若,要修來世,要去修一個燦爛的六道輪回路徑……
關于總根源的問題,儒家的說法是,你即便啥也沒有,你也有一顆心,其實你只是需要把那一顆心搞定即可。怎么搞定呢?儒家說去相信實現天人合一,把仁義禮智信裝進心中,如此去踐行。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先天就存在著的這個東西,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強強地給它取個名,定個字吧。名:大;字:道。名字就叫大道。
這里面隱藏著一個很專業(yè)的學術問題。
”道“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是不是老子首次將其定義為哲學層面的這種含義?
這個無需專業(yè)學者鑒定,諸如我們這樣的草根也都可以給出答案:并不是老子首次這樣定義。
比《道》古老很多的《易經》早有此類的定義,諸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一陰一陽謂之道“。
我們幾乎再也找不到比《易經》還要久遠的經史文集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道德經》的源泉是《易經》;其二、道,雖然不是老子初次定義的,但是的確是老子首次將《易經》的一部分哲學思想轉換為道,并首次將此定義并升格到經這個層面,發(fā)展出相對獨立的一家思想學術派系。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好吧,最深奧難解的部分現身了。
洗把臉、點根煙、靜靜地品一杯茶,然后再來談談只屬于自己的理解和領悟。
老子將“道”的名定義為大;字定義為道。于是繞口令一般的字面解釋兼深度解釋就來了。
大是什么?大就是一眼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完整的形象,總而言之就是眼睛分明所能見到的,但是因為寬廣卻又見不到的,所以大就是逝。
逝是什么?逝就是深遠,就是覆蓋了一切所能見到的,以及那些所不能見到的,所以逝就是遠。
那么遠又是什么?
老子說:不帶這么玩的.,不帶這么問的。
老子說:從大到逝,從逝到遠,這已經就是逐漸拓寬到了極限,已經都周全了,周了全了,那么就返回到了起點上面了,起點就是道,于是道才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老子還可能說:從大到逝,從逝到遠,這已經就是逐漸拓寬到了極限,事情永遠是發(fā)展變化的,發(fā)展至極限之后很自然就物極必反了。
兩種解釋似乎都非常有邏輯,似乎都符合道的理念和思想,孰是孰非?沒有是,沒有非,有道即可。
更難、更玄的在后面。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說: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也很大。整個宇宙空間里面只有這四大,而人只是這四大中的四分之一而已。
其實這一句的字面意思非常簡單。簡單到讓人摸不著頭腦一樣的。
其實,惜字如金的老子是在強調著這么幾點:
一、先有道,有道然后才有天,有天然后才有地,有地然后才有人。人是很大很大,大到可以向天地索取一切,而天地似乎好像一直都是默默承受著的,于是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現象就是:目無天地,更無道的一些人在不遺余力地干著一些破事。
這樣對嗎?
腳下有厚土,頭頂有蒼天,厚土蒼天之上還有個道存在著的,人怎么可以大到無視這一切呢!
二、在四維空間里面,人不是全部,只是不輕不重的局部,可以很大很大很大地大到極限位置的NO.1,但是人外還有地,人外還有天,人外更還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
三、天大地大,那是因為天地遵道,天地無私地撫育一切生命而不向外索取,更不居功主宰一切,其實,人也可以很大,但是有個前提:尊道貴德。
四、在四維空間里面,道大,天大,地大,這三者都是道的身和心,同在四維空間里面的人理應遵道,這樣才能平衡,這樣才能彰顯出作為智能生命的人是有著尊嚴的,只有這樣四維空間才能和諧,唯有如此,別無他法……
道家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指了條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讀道德經一文有感】相關文章:
讀匆匆有感散文03-15
親子共讀感想作文03-13
有感觸的勵志語錄03-21
讀巨人三傳后的感想03-20
讀《悲慘世界》后的感想范文03-20
讀《三國演義》的感想600字03-13
關于讀好書的演講稿范文3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