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聽后感
聽《二泉映月》,漸漸朝遠方看去,眼前仿佛出現(xiàn)一幅畫面:寧靜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聽后感,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二泉映月聽后感1
一片不知從哪里飄來的落葉,驚醒了遲來的秋風(fēng)。孤月獨明,我獨自一人走在這深沉寂靜的古巷,并沒有奢望能如戴望舒一般“逢著一個丁香一般結(jié)著幽怨的姑娘”,腦海里卻總會浮現(xiàn)這樣一個畫面:
清瘦的冷月如鐮,映照著寂寥深寒的湖水,月色下凄切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位蓬頭垢面的老婦用一根竹竿牽著一個瞎子步履蹣跚的向街的盡頭走去,他們的背影被昏暗的燈光拉得好遠好遠。瞎子的右腋夾著竹竿,背上背著琵琶,左手卻依然拉著二胡,凄涼哀怨的樂曲在街上久久回蕩……
是的,他就是阿炳,一位一生命途坎坷,卻意志堅強的盲人。他的《二泉映月》我已不知聽了多少次,但每次傾聽都會讓我的思緒頓時澄澈,也總會在我的心底產(chǎn)生一縷悠悠的哀怨。往往一曲未了,余音未歇,淚卻早已滿襟。
雖然我對音律一竅不通,但卻絲毫不會影響我從《二泉映月》中讀懂他的一生,也許這正是音樂的神奇之處。樂曲的開始,如深沉痛苦的嘆息,仿佛藝人將積聚多年的愁苦在這瞬間爆發(fā),而后他向世人娓娓道來他悲苦的一生,讓人即使身處美景之中亦不自知,只能隨著阿炳的講述而唏噓不已,總是感嘆命途多舛,世事無常。仿佛那如泣如訴的哀怨,貯滿了惠山的梅樹;那凄涼悲憤的淚滴,吻過了二泉池里片片荷花的清純;阿炳那酸楚的情愫,蓄滿了凄清寂寥的深夜冷月下阿炳憔悴的容顏讓人心碎,讓人有一種“心似泉水冷,蕭蕭風(fēng)吹月獨明”的凄清悲涼之感。而當我還沉浸在阿炳悲苦的一生而黯然神傷之時,忽然音色一轉(zhuǎn),悲愴、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復(fù)雜深邃的內(nèi)涵向人們傾訴了對人生無盡的憤怒、無奈與不甘,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絮繞不去的指天慨嘆,像深夜里涌動的潮水,陣陣揪心。是的,阿炳面對人生的考驗并沒有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與命運抗爭,激昂的樂音汩汩訴說著他對坎坷命運的憤憤不平,以及他內(nèi)心的吶喊。這一聲聲聲嘶力竭的吶喊將凄清的心湖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所有的風(fēng)景霎那間被琴音譯成凄美的詩句,一行又一行。仿佛天地之間只有一月、一泉、一人。樂曲結(jié)尾藝人阿炳仿佛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自己坎坷的一生。即使樂音已絕,卻依然讓人有余音繞梁三日而經(jīng)久不息之感,讓人為之動容,為之唏噓不已。難怪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中國第一次聽到宋飛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會淚流滿面,他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態(tài)度說:“這種音樂只應(yīng)該跪下去聽,”說著便從椅子上順勢跪下去,“坐著和站著聽,都是極不恭敬的。”……
還依稀記得東山魁夷曾說過“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掩蔽了它的聲音,當你夜半醒來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悠揚的聲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不禁想到當年的阿炳形單影只,飄零在外,唯有這一泉、一月陪伴那根凄涼哀怨的琴弦。這泉,這月,這琴音,原是他內(nèi)心那一灣潺潺泉水的再現(xiàn)。
是的,現(xiàn)實之中,人們往往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而爾虞我詐,仿佛這些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卻從未真正的回歸心靈。試想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種恬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是何等氣魄……在生命的洪流之中,人們總是無視于自己心靈的呼喚,總是為紅塵所累,總是為外界的風(fēng)聲鶴唳而瑟瑟發(fā)抖;為世事的榮辱成敗而錙銖必較;為生命的瞬乎飄逝而惆悵莫名。在恐懼與壓力之中,他們的心靈之泉不再澄澈。直到等到他們老去之時才幡然醒悟,這樣的醒悟就如同考試之后公布的結(jié)果,雖然恍然大悟,卻為時晚矣!
人生百年,恍若一瞬,在有限的歲月里,不要再為紅塵瑣事而無心傾聽心靈之泉。傾聽自己內(nèi)心那股潺潺流動的泉水,努力做到與春秋同心,如纖草幽菊淡然,生則自呈個性,死則從容奔赴,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呀!
二泉映月聽后感2
《二泉映月》是由華彥均作曲,華彥均人稱“瞎子阿炳”。他身世悲涼,四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里學(xué)習(xí)演奏,后來父親去世,他也雙目失明,又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只得流落街頭,賣藝為生。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受盡了欺壓侮辱。在他流浪賣藝時,依靠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慢慢拉出了絕美的《二泉映月》。
聽《二泉映月》,漸漸朝遠方看去,眼前仿佛出現(xiàn)一幅畫面:寧靜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清風(fēng)吹過,一位身著破爛一衣裳,微駝著背的中年男人,面朝湖水,坐在一張單凳上,將音樂在他手臂的伸縮之間緩緩升起。
《二泉映月》從一聲長長的嘆息開始,之后時而高潮,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在這緩急之間將他苦難的人生盡顯在我們面前,隨著音樂的響起,樂曲的悲涼便直入人心,仿佛他就坐在我們面前,真切的將他悲涼的人生向我們娓娓到來。這一弦一奏中,盡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過,掙扎過,在音樂的變遷中,我們能感覺到他激烈而憤恨的指責(zé),他質(zhì)問上蒼,他吶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責(zé)和質(zhì)問,在他看來又都是徒勞的。因為他明白,不會有所謂神仙、上帝,更不會有誰來將他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到天亮?xí)r分,他還得鼓起勇氣踏上他的賣藝乞討之路,繼續(xù)他苦難的旅程。音樂在一陣歇斯底里的躁動后,慢慢歸于安靜,柔和。
因為生活讓阿炳知道,要改變苦難的生活就必須緊緊抓住自己的命運,改變不幸命運。對于生活,阿炳在經(jīng)歷諸多侮辱,欺壓后,他依然倔強地抱有一線希望,既使他時常會饑腸漉漉,會居無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們覺得到隨著歲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后都會歸于平靜,直至人們省去繁華,掠去浮躁,隱沒絢爛,淡化苦難。平靜的樂曲,使處于困境中的阿炳,卻能像一個過來人或局外人的身份著看待過去,平靜如水。
- 相關(guān)推薦
【二泉映月聽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搭配聽后感08-01
《寬容》聽后感09-11
觀察物體聽后感08-05
《愉快的夢》聽后感08-06
《找規(guī)律》聽后感08-08
《玲玲的畫》聽后感09-21
環(huán)保講座聽后感08-14
《麋鹿》解析聽后感03-19
《地球之歌》聽后感08-28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