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師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重新審視以教材為本
雖然從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種教學設(shè)計(略)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都是:
。1)要求學生要知道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2)要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但是從教學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課時目標的達成度來看,三種設(shè)計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來,上述兩個教學目標是孤立的,并列的,輕重一樣的,實質(zhì)上兩者是密切聯(lián)系的,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導(dǎo)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到纏足陋習嚴重的危害性,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孫中山的那顆心對纏足陋習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堅決廢除它的強烈愿望,才能讓學生受到孫中山獨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習,堅決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的熏陶。
由此可見,目標:
。1)是實現(xiàn)目標
。2)的基礎(chǔ),目標(1)是先行的,是關(guān)鍵。顯然,第三種設(shè)計者,由于認真研讀了文本,比較深刻地解讀了作者、編者的意圖,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及其關(guān)系,使文路和教路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走進課堂時做到了心中有目標。
反觀其它兩種設(shè)計,輕文本重教參,甚至照著教參寫教案,搞教參搬家(設(shè)計一基本搬了網(wǎng)上的設(shè)計)。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囫圇吞棗沒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滿意。
所以大家要認識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體現(xiàn)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備課前要反復(fù)讀教材、讀文本,通過與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編者的對話,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感動,形成自己對文本意義的主動構(gòu)建。有了這個基礎(chǔ),具體的教學才能做到以教材為本,教師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學對象的重新認識以學生為本
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背景,是學生的真實起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起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沒有改變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中年級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設(shè)計,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才能有效。
由于社會的進步,也就是孫中山的功勞,纏足這一陋習早已銷聲匿跡了,對于我們這一代中青年老師來說,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腦子中對纏足是沒有深刻印象的,只是無端地覺得那是用布長期包裹不讓腳長大,最終形成小腳。而對于八、九歲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沒有看到過,沒有聽到過,更沒有什么體驗,可以說是白紙一張。
要讓對纏足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學生,單憑文中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這一句話來感受纏足形象(丑陋形象),進而來感受纏足的毒害,是遠遠不能震撼學生的心的。
第三種設(shè)計,顯然在課前研究了學生,關(guān)注了學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設(shè)計播放纏足動畫,旁白介紹纏足陋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補上教材的空白點,打通了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知識,更主要的是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對纏足厭惡、憎恨的情感,為下面與少年孫中山產(chǎn)生共鳴,感悟他那真摯的火熱的心積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筆。
另外,中年級學生的感情是非常樸素的,他們的心是善良、正直的,當自己喜歡的人受到傷害時,反應(yīng)是強烈的,毫不猶豫的。所以當老師問:如果纏足的不是孫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歡的姐姐,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時,學生有的說難過,有的說心疼,有的說生氣,有的說恨媽媽,這種角色體驗一下子把孩子與孫中山的距離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老師研究學生的結(jié)果。而第一二種設(shè)計或關(guān)注了文,沒有考慮人;或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著眼灌輸;或高估了學生,使學生無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學平淡無味。所以教師教學時要研究學生,走進兒童的心靈,了解兒童,做到以人為本,目中有人。
(三)教學策略的重新選擇以感悟為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xùn)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同時指出,閱讀教學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維。由此可見,新課程把感悟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課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引導(dǎo)學生感悟纏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孫中山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因感動而醒悟,有所感觸而領(lǐng)悟呢?第三種設(shè)計同其他兩種帶有灌輸式、問答式傾向的設(shè)計相比,呈現(xiàn)出更豐富的策略。
1、朗讀中感悟
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文本意義不是客觀地先于文本之中,而是讀者讀出來的,或者說是在讀中生成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纏足陋習對婦女的毒害是通過姐姐纏足先后的不同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來的,媽媽對纏足的無奈、少年孫中山對纏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蘊含在他倆的對話之中的。所有這些怎樣讓小學生去感悟?教師首選的策略是引導(dǎo)學生朗讀體味。成韻的朗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diào)的過程,學生在朗讀中會不經(jīng)意地體驗、意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讀出了那顆心、那份情,達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時,朗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安排學生充分朗讀,能激發(fā)起學生自己的情感,使學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為一體,促進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
2、比較中感悟
有比較,才有發(fā)現(xiàn)。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順序的比較當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中,才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對語言和語境有所感悟。
。1)姐姐纏足前后的不同表現(xiàn)的比較。
。2)第7自然段與補白的比較:以后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臉);孫中山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他聽到的是(姐姐的嘆氣聲、哭聲)。
。3)孫中山和媽媽對纏足不同表現(xiàn)的比較。
。4)孫中山和媽媽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較: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這種比較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有可能獲得潛能的激發(fā)、方法的領(lǐng)悟、思維的啟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
3、想象中感悟
語文教學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們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旋律、還語文以意象。孫中山的姐姐纏足時的情景,學生自然沒有見過,書上也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而這個內(nèi)容對學生感受纏足陋習對帶來的痛苦非常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老師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引發(fā)學生的想象,由于此時學生已有纏足這一丑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兩句話被賦予豐富的內(nèi)涵,烙上了學生獨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跡。這對學生加深課文理解、走近孫中山的心靈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法,那法,只有符合語文教學特點的,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 相關(guān)推薦
【《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師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通用6篇)05-17
月份教師教學反思03-20
教師數(shù)學教學反思03-19
《地球媽媽》教師教學反思04-11
教學反思:專業(yè)反思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作用04-24
精選教師教學反思:《雨點》8篇04-26
教師《制作小桿秤》教學反思03-07
教師對單元教學的反思(精選14篇)08-02
教師教育教學反思《志趣小談》03-19
教師《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7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