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啟示》導學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一、 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詞。二、 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過程與方法目標:一、 理解作品表現(xiàn)的主題。二、 品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有清醒的認識,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一、 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二、 理解作品表現(xiàn)的主題和人物多樣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三、 品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方法: 探究法
教學設計: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一) 識記生字詞。(二) 理解細菌的性質和特征。(三) 梳理課文,理解作品表現(xiàn)的主題。
教學步驟:一、 導入新課。二、 作者介紹:鄭也夫,當代學者,北京人。學術著作《西方社會學史》,《代價論》、《信任論》;雜文集《走出囚徒困境》、《游戲人生》、《被動吸煙記》等。
三、 字詞檢測。(見屏幕)四、 學生速讀課文,談談你讀過此文的第一感覺。五、 分析課文一)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看看地球上的物種有幾類,各物種有何作用?
原核細胞生物、真核細胞生物、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動物(消費者);植物(生產者)。 (二)學生默讀課文,看看細菌有怎樣的性質與特征?1、細菌是生物界元老; 2、細菌無所不在3、細菌發(fā)揮重要作用; 4、細菌有不可毀滅性;5、細菌的生存策略多。
(三)細菌對人類進步觀的挑戰(zhàn)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1、人類的進步與細菌的簡單化、退化。
2、寄生是生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六、理解作品的主題:本文通過介紹細菌的性質與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訴人們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寄生行為,不要過于激動煩惱,要以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心平氣和的與這些不良行為作漫長的斗爭。
七、拓展延伸:假如世界上的細菌被全部消滅,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子?
八、作業(yè):1、完成詞語的品味和積累。2、小作文:談談你對這篇文章的認識。
第二課時:(一)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讓學生找出句子來分析。1.作者在演講中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生動的比喻。2.文中大量設問句的運用。3.作者通過許多生動而新鮮的例子來引起鳴眾和讀者的興趣。4.文中很多處運用數(shù)據(jù)來論證,使文章更具說服力。例:(1)文章第一段,從時間上講,細菌存在的歷史最古老,但是作者不說“古老”,而說細菌是地球上的“元老”。“元老”這個字眼,本來是指人類政治、社會集團中資格最老、影響力最強者。這和細菌有根本的不同,但是,用了這個詞語,特別強調其年代久遠,不可小覷,帶有一種輕松、調侃的意味。(2)細菌的特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講細菌的知識,難免抽象。作為科普文章,作者盡可能把它具體化、感性化。如講到“寄生”這樣抽象的科學概念,作者用了一種“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小結:盡可能讓抽象的科學道理和日常感覺縮短距離,是科普文章基本手法之一。(3)通常,我們把“殺菌”、“滅菌”等等,經(jīng)常在掛在口頭上。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從科學角度來說,消滅細菌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事實上:其實人類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徹底消滅細菌,人類也沒有能力辦到。把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科學道理放在直接尖銳的矛盾和沖突中,從心理學來說,這是引起好奇、關注的手法。從文章的寫作方法來說,就是從感性經(jīng)驗提出理性問題的方法。
。4)嚴格來說,人類并不需要消滅全部細菌,因為有些細菌是有益的。這里的關鍵詞語是“有害的”和“有益的”,有了這二者,論點就比較嚴密了。這里有一個形成論點的技巧,當你發(fā)現(xiàn)初始的論點不夠準確,涵蓋面過分寬的時候,就用得著這種方法,就是把論點加以限制。在前面加上限定的詞語:不是要消滅全部細菌,而是一部分,“有害的”一部分。
(5)“抗生素”的事例。這個例證,舉得很有智慧。本來論據(jù)的任務,就是對前面的論點加以說明。但是,這個論據(jù)卻不但是說明,而且把論點發(fā)展了。這個材料,是一個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二十世紀初,抗生素代的到來,給人類造成了錯覺,以為人類對細菌的斗爭已經(jīng)大獲全勝。但是,很快就被證明是錯誤。
這個歷史經(jīng)驗的材料好處是,不但說明了前面的論點,而且提出了下面的問題,把更深刻的科學原理的一系列因果揭示出來了:1,由于細菌產生了抗體;2,抗體的產生是由于細菌基因復制總是有變化;3,復制的速度又是很快的,而人類繁殖卻很緩慢。
小結:強調科學道理和日常生活感覺的不同。
(二)品味本文精彩的句或詞。學生精讀課文,并把文中精彩的語句或詞語找出來,分組討論并交流,最后說說這些語句或詞語的精妙之處。
這個環(huán)節(jié)較為靈活。注意:(1)學生要言之有理;(2)不要輕易給學生潑冷水。
。ㄈ┍疚男〗Y和布置作業(yè)。
1.科學就是對常識的顛覆,對常識的批判,就是對人的啟蒙。這樣的文章,可貴在于,首先,把讀者從進化為高的成見或迷信中解放出來;其次,以形象的語言,對話性的交流,作雄辯的表述,讓讀者享受到一種演講術的交流感、現(xiàn)場感。
2. 這篇演講讓我們認識了“細菌”,也明白了”細菌與人類進步的關系”。請同學們課外也就自己的一些感悟寫一篇作文來演講,題目自擬,題材不限定。
課后練習答案:
一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研讀課文,理解“演講詞”這一文體的語言特點,學生通過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本文語言特點是生動通俗易懂,主要是讓學生找出句子,說出自己的體會。
(1) 把抽象的理論科學的概念化為感性的表述。如為了告訴聽眾細菌無處不在,作者說“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幾億個細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幾百萬個細菌,甚至人體體重的10%是由細菌的構成的。一個學者測出了一杯水中的細菌,由此推論,海洋中的細菌總質量是陸地上全部生物的五十分之一”。
(2) 自問自答,引起聽眾的注意。什么叫“寄生”?所謂寄生就吃別人,不勞動,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進入胃腸,經(jīng)過復雜的化學過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這些事情統(tǒng)統(tǒng)不干,去打獵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兒也不去,就在你體內。你把食物給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體里。
。3) 抓住聽眾心理,講述聽眾注意的話題。地球上全部細菌的總和超過其他全部生物的總和。順便說一下,1只螞蟻的重量是1~5毫克,但世界上共有1億億只螞蟻,其總重量和人類相同。可見,小個子們的實力是不可低估的。
。4) 使用聽眾熟悉的,典雅的書面詞匯,如“元老”“細菌” 通過個體的適應,漸漸產生了抵抗力。
一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作者演講中極富雄辯和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二、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作者演講目的。作者是針對非典肆虐,人們談菌色變的情況下來向人們講述“細菌”這一話題,所以他的目的是大家對細菌有正確認識和正確心態(tài)。
- 相關推薦
【《細菌的啟示》導學案】相關文章:
《故鄉(xiāng)》的導學案02-1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鐵的性質導學案09-01
秋天的懷念導學案03-20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