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親情假日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州旅游觀光。我是親情假日旅行社的導(dǎo)游員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在此次的旅程中大家有什么事情可以盡管找小X,我將竭誠地為大家服務(wù),我的手機號碼是18950476935。同時,我非常需要在座各位團友的合作與支持。在我身邊這為呢,是我們的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有著豐富的開車經(jīng)驗,安全方面大家可以盡管放心。很榮幸今天將由我陪伴大家游覽福州烏山公園。希望在此次行程中大家能夠玩得開心愉快。在到達烏山之前,我先向大家簡要的介紹下烏山的概況。烏山從唐朝至今,一直是榕城比較著名的風(fēng)景勝地,三山之中以烏山風(fēng)景最佳,被稱為三山之首。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達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這座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烏石山山石形狀奇特,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1961年5月烏山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福州市人大七屆二次會議決定開放烏山,還山于民。鼓樓區(qū)委、區(qū)政府高度重視景區(qū)的保護和建設(shè)工作,并成立烏山風(fēng)景區(qū)管理所,從此烏山得到有效的保護。區(qū)園林部門加強風(fēng)景區(qū)的各項管理,對景區(qū)部分景點進行修復(fù),同時拓平道路、修建護坡駁岸,種植喬灌木和大量地被植物,烏山風(fēng)景區(qū)的景觀面貌行到進一步的保護。不知不覺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福州烏山公園的大門,請大家?guī)Ш米约旱碾S身物品,隨我下車同我一起開始福州烏山公園之旅。記住我們的車牌號碼:閩A12345。 各位團友,現(xiàn)在請看我們面前的這張景區(qū)游覽路線圖。我們將在一小時內(nèi)參觀計劃的景點。在游覽過程中請大家跟緊團隊,注意游覽安全。現(xiàn)在我們在烏山東南面山腳下的烏山路,請大家隨我登上烏山路,往前走十余米就到天香臺。“天香臺”三字是北宋福州太守柯述游覽烏山神光寺時所鐫刻。宋代烏山以特產(chǎn)茉莉、荔枝出名。茉莉有“天香”、“人間第一香”之稱。古人認為國色牡丹無香,天香茉莉無色,二者合為“國色天香”。向西走,是沖天臺,那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四字。臺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臺"三字。"沖天臺"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巖石,巖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巖,這就是"天臺橋"。此橋奇險,據(jù)說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F(xiàn)在請大家隨我順臺階再行數(shù)十步,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道山亭。這個亭也是程師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邀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lǐng)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于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想必一定有人知道“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這句詩吧,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就是這句詩所描繪的天章臺了。篆書天章臺三字石刻依然躍于石上。過天章臺,請大家隨我小心攀上一小峰,去領(lǐng)略下最為著名奇特的“霹靂巖”。這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現(xiàn)在我們左邊可以看到的這座高矗的長方形亭子,就是紀念明代抗倭名將黎鵬舉的黎公亭。離亭200多步,還有一塊形如頭巾的巖石,
刻有“烏石在,黎公在”六個楷書大字,俗稱黎公巖。黎鵬舉,字沖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揮軍事,當時正值倭寇侵犯,閩江口五虎門陷落,福州形勢危急。黎鵬舉親率一支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閩安鎮(zhèn)一帶大殲頑敵,使福州轉(zhuǎn)危為安。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后人便建了此亭,F(xiàn)在大家往右方看,你們一定會好奇為什么這里什么都沒有,只有楷書鐫刻“清冷臺”。其實啊,這里原有一座清冷臺,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門,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的。清冷是靜肅的意思,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干事?墒撬f歸說,做歸做,時常宴樂其間,早把清冷拋之九霄云外。任職數(shù)月,他便身敗名裂,亭臺也隨之倒塌。所以呢,只剩下幾個字留存至今。這對于我們現(xiàn)在,無不是莫大的諷刺啊。好了,各位團友,收拾下心情,現(xiàn)在讓我們閑庭信步由清冷臺踏上30多級石階,去先薯亭觀賞乘涼。先薯亭是為紀念明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歸國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xué)曾而建的。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遷居福州。早年往呂宋也就是今的菲律賓經(jīng)商,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shè)法將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撫金學(xué)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饑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饑荒。金學(xué)曾還在總結(jié)陳振龍父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guān)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xí)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shù)華嚴巖側(cè)的李陽冰"般若臺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云城隍廟記、麗水忘歸臺銘合稱為天下四絕.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在清冷臺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
相信在先薯亭休息一番,大家現(xiàn)在也一定精神抖擻了,F(xiàn)在請大家隨我想北走,帶著虔誠我們?nèi)ビ^賞石壁觀音。相傳這里原有一天然巖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巖壁上顯現(xiàn)隱隱約約的現(xiàn)象。后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jié)合的藝術(shù)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fēng)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shù)。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閣,F(xiàn)存建筑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墻,有著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滲于附近巖石隙間,現(xiàn)在這兒開設(shè)茶廳。
循著石壁觀音往西南,就是鴉浴池,它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我們可以看到池內(nèi)泉水在不斷冒出,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于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須陸羽茶經(jīng)記,也算人間第一泉。"在鴉浴池前方便是天秀巖,它背靠著薛老峰,是由一組挺拔奇?zhèn)サ拇髱r石構(gòu)成。天秀巖的名字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處巖上,以得天獨秀自詡。
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歷年間,福州詩人多借莊中結(jié)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yīng)薛氏后人邀請,在此唱和,并留下草書詩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臺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zhuǎn)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于幻夢之間。兩石之后有凌霄臺,凌霄臺是烏石山的最高點,臺面寬廣,可容數(shù)百人。舊時重陽節(jié),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fēng)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臺詩》,詩中有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臺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fēng)帆。凌霄臺東,有三塊天然大巖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巖洞。洞內(nèi)可坐數(shù)十人,巖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xué)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xué)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占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好了,各位團友,現(xiàn)在是自由游覽時間,大家可以自行拍照,參觀。30分鐘后我們將前往下個景點。
【烏山導(dǎo)游詞參考】相關(guān)文章:
云南麗江古城導(dǎo)游詞參考范文四篇12-24
模擬試卷參考07-10
詞語謎語參考05-20
林清玄語錄參考11-12
元日王安石參考01-12
《離騷》全文參考11-19
提案范文(參考)06-20
《鄉(xiāng)愁》教案參考11-13
《鄉(xiāng)愁》詩歌參考01-08
離職證明參考11-29